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用纸笔描绘出核弹的模样

2019-08-16   央广网   阅读量:200

央广网8月17日消息(记者王锐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周光召,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卓著成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我们今天讲“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他曾担任过中科院的院长。1956年,苏联联合了11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莫斯科郊外名叫杜布纳的小镇上,共同组建了一个联合核子研究所。1957年,年仅28岁的周光召被我国选派到这个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学术冲突。当时,这个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位苏联教授提交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中有针对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的一个研究结果。在讨论的时候,28岁的周光召坦率地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位苏联教授的研究结果是有问题的。这位苏联教授马上就发火了,朝着周光召嚷嚷,说他的反对意见没有道理。虽然周光召在中科院素以谦虚低调著称,但是在学术问题上他是寸步不让的。

随后,周光召就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严格验证自己的见解,并且把自己验证的结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理论与实践物理》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当时不少外国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刮目相看。

上世纪60年代,周光召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过程中,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留下的一份极其简要的口述记录。由于这份资料上的个别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引发了一场争论和艰苦的验算。

周光召与老师彭桓武先生在“彭桓武先生从事物理工作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2005年6月)

董保存:1961年,周光召回到国内,在当时二机部的九所理论部当副主任。从此,他就转行开始进行核武器研究。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曾开始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后来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一个参数中国科技人员先后计算了九次,计算的结果和当时苏联撤走专家时留下的数据相差甚远。

这时候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科技人员没搞懂苏联专家留下的材料;另一种意见认为苏联留下的数据可能有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周光召用几天的时间认认真真地把九次计算的结果核对了一遍。他认为中国科技人员的计算是正确的。首先,他从理论上证明了这项指标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留下的数值。

后来,他又和数学家周毓麟一起拟定数学方法和计算程序,二人到上海用我国当时性能最好的计算机进行验算。这次验算的结果和前面九次中国科学家计算的结果完全相符,从而证明了苏联人留下的数据是错误的。大家不要小看这次验证,这次验证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扫清了中国研制原子弹过程当中的一个巨大障碍。中国开始按照自己的数据自主设计原子弹。

这期间,周光召先后担任过中国核武器研究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担任过核武器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后来还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核武器理论设计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此时,原子弹一项材料指标突然出现异常。为了保障试验如期成功进行,周光召等人临危受命,开始对核爆试验成功率进行严密测算。

周光召先生在其从事科学事业5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致辞(2009年5月15日)

董保存:当时中国首颗原子弹实验委员会给周恩来总理发来电报,根据气象情况,拟定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时间为1964年的10月16日15时。五分钟后,周恩来总理就给他们回了一份电报,同意定于16日15时,在罗布泊试验场进行原子弹试验。

等到10月15日的凌晨,突然有检查人员发现原子弹的一种材料的杂质含量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一封急电立刻从罗布泊试验厂发到了二机部,到了刘杰部长手中。刘杰请示了周恩来总理以后,在当天晚上赶赴北京的核武器研究所,要求主持理论工作的周光召和研究中子物理学的黄祖恰、数学家秦元勋,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周光召和他的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

到10月16日上午,周光召、黄祖恰、秦元勋联合签名的一个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这个报告中说,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报告,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光召说:“科学事业是集体的事业,研制原子弹好比一篇读起来惊心动魄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无数的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师和众多的科学技术人员一起写下来的,我完成的部分不过是这篇文章的十万分之一而已。”

在完成核武器研制工作后,周光召没有懈怠,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在为破除我国科研机制性障碍,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董保存:周光召一直是一位非常专心、非常低调,思维非常缜密、行事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也是一位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中国科技事业上的卓越科学家。因此,在其他的方面,他就显得有些“愚钝”了。

比如,有一次中科院的很多人跟周院长一起吃饺子。有人就问他说:“周院长您会包饺子吗?”周光召非常诚实地回答:“我还不会。我觉得首先制作那张小饼子,就是饺子皮儿就很困难,其次还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说:“我家里没有那种排列着许多窟窿眼的大勺。”他的话让大家哄堂大笑。

功勋科学家周光召今年90岁,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周光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和他的科学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强军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