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两弹元勋”陈能宽: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

2019-08-19   慈利新闻网   阅读量:703

  陈能宽出生在江垭镇一个普通的士绅家庭, 他的一生历经波折,从出国求学到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从放弃独领风骚的金属物理学领域到全身心投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陈能宽一生无怨无悔,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被表彰为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精英,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陈能宽的光辉人生。

  怀着对陈能宽的敬仰,我们走进陈能宽的故乡江垭镇。

  1923年5月,陈能宽在这里出生。1936年,他在江垭金陵完小完成了小学学业,考入常德私立隽新初级中学,1939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长沙私立雅礼高中。1942年,陈能宽获得保送生资格,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经过四年努力圆满完成学业。10年求学时光,塑造了陈能宽不怕困难、踏实前进的可贵品质,而此时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时期,陈能宽常常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学习,这加深了他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奋斗的思考,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成报国。

  1947年,陈能宽和妻子双双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在耶鲁大学,陈能宽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虽然享受着优渥的待遇,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个念头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共、防共的浪潮,陈能宽在美国也遭遇当局迫害。他一边工作一边与移民局周旋,在数次尝试失败后,1955年12月,他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国后,陈能宽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钦佩不已,他三次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原本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回国后不久,他受命一项神秘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接到任务后,陈能宽在公众视野里一消失就是整整25年,25年来,陈能宽带领他的团队潜心沉入原子弹的研制中,条件再艰苦,甚至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支年轻队伍向世界最尖端技术发起挑战,没有试验容器就用锅碗瓢盆,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难以想象,原子弹里数以万计的精密数据竟是科学家们用手工算出来的。晚上零下30度,进炸药生产工房,陈能宽只能赤着脚,怕皮鞋带沙子引起静电造成爆炸,他深知自己随时面临的生命危险,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让祖国富强。”

  在陈能宽心中始终牵挂祖国,立志报效祖国。1964年10月16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震撼了整个世界,陈能宽这个名字也更加响亮。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但他并未停下脚步,紧接着,陈能宽又投入到氢弹等核武器的攻关中。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精英,决定授予钱学森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位列其中。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这是陈能宽自己的诗作,也是他许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写照。他的一生虽然在2016年5月27日戛然而止,但行走在这片孕育了陈能宽这位杰出科学家、优秀共产党员的热土上,我依然能感受到他身上为祖国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严谨缜密的学术风格,创新求实的探索精神,它将时刻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曹勇)
陈能宽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