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让中国的星辰闪耀太空

2019-07-08   央广网   阅读量:195

央广网7月8日消息(记者王锐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王希季,中国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院士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他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就相当出色,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考试,他抱着去试一试的想法,结果直接就考上了。

1942年,王希季大学毕业,恰逢当时有一次公费留学的考试,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在那里顺利地完成学业,拿到了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王希季晚年时,曾经回忆说:

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有军队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檐下过夜,这样的军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队伍。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1958年,组织决定调王希季进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专门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的任务。在一次采访中,王希季回忆说:

到了那边我才知道是要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虽然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但因为感觉到这是国家的需要,我一定要服从组织安排。

董保存:当时,整个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经济封锁。王希季等人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研读那些并不熟悉的科学论著。在边“恶补”知识、边研究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中国的火箭试验。

他们最先设计出两种型号的火箭,虽然完成了设计、制作和组装,但因为有些指标不过关,只能被迫放弃。面对这种挫折,王希季向组织提了一个建议,就是从实际出发,以技术难度较小的无控制探空火箭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创造条件,到适当的时候再开始运载火箭的研制。他这个建议很快被上级采纳。

当时国家没有钱,无论是设计还是试验,条件都非常简陋。火箭发动机试车会产生高压气、有毒气体、高温火焰,因此试车台必须有防爆、防毒和防火的措施。王希季和他的团队在江湾机场把一个废碉堡改装成火箭发动机的试车台。在寒冬腊月,科技人员用水和泥、搬砖头、抬石头,全部当起泥瓦匠,用很短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防爆、防毒、防火的发动机试车台。

1960年2月19日下午,这枚完全由王希季等科研人员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八公里,却在我国的航天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特别关键的一步。

在研制探空火箭的过程中,王希季带领团队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研制运载火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希季在采访中回忆说,他们在一次次的研究实验中总结出了“火箭研究制造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经验。

火箭研制,必须要适合于中国的环境。那个时候,我们与其他国家基本没什么交往,完全要靠自力更生。那么如果社会上的工业、产品、资金这些环境不行的话,那你不结合国情就不行,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觉得首先要飞得上去。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图片来源:东方网

董保存: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找到了王希季。要他负责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为了能够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一个技术方案,他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所支持的设计参数。在全面考虑空间、地面、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液体的推进剂火箭和固体的推进剂火箭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既能够达到足够的运载能力,又可以节省许多研制经费,时间上也能够满足发射卫星进度要求的技术方案。运用这个方案研制成功的火箭,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型号——“长征一号”。

完成研制“长征一号”的工作任务后,王希季又全力投入到研制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工作中。当时,返回卫星研制难度之大,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王希季带领研究团队制订了几个设计方案。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争论、讨论,他们最后确定了充分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能力,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大返回舱的方案。

这个方案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由这个基本方案逐步形成的返回式卫星系列,也是我国使用公共平台最成功、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

1975年11月26日上午,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人们都沉浸在试验成功的喜悦中,王希季却提着行李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因为他觉得这个任务没完成,他还要等待那颗卫星返回地面。三天以后,当天空中出现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的时候,王希季已经是三天没有合眼了。

由于王希季在“长征一号”和返回式卫星研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两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来,为了肯定他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当中发挥的奠基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曾经说过:“这些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二是靠‘两弹一星’精神。”王希季身体力行地践行、锻造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中国的青年人就应该用这种精神来对待工作,为国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此告慰老一辈航天英雄。

王希季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