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民族脊梁王大珩,真正的大师

2018-12-10   搜狐网   阅读量:1388

原标题:民族脊梁王大珩,真正的大师

王大珩(1915年─2011年),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1月26日,党中央公布了一份“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名单,引起众人关注。王大珩的名字赫然在列。普通人可能不知道王大珩的名字,但科技界他却是绝对的大咖。王大珩有许多头衔,“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功勋”“863计划”的倡议人……这些头衔个个都表明他对中国科技的杰出贡献。

“光学之父”

1950年秋,钱三强写信给老同学,当时在大连大学工学院教书的王大珩,请他到北京来一趟,说有要事相商。王大珩知道钱三强很忙,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不会找他的。因此他读完信,就风尘仆仆赶到了北京。

王大珩画像

钱三强开门见山:“大珩,还想搞光学玻璃吗?”王大珩愣了一下,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想,做梦都想!”钱三强把中国科学院要建立仪器馆的事情告诉了他,并且明确希望他带这个头。这倒不是徇私情,而是钱三强非常了解这位老同学。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时就研究光学应运,而且还做过英国著名工学公司的研究员,在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王大珩毫不迟疑就答应了。1951年1月24日,王大珩被正式任命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持仪器馆的筹备工作。王大珩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把仪器馆建在长春。选好地址后,为了节省经费,王大珩亲自带人在工地上干活。当年的老工人说,王大珩那会儿哪像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呀。整天跟我们一起住破房子,吃高粱米饭,就大葱蘸大酱。天天干力气活,灰头土脸的跟工人一个样。不说话还看不出个啥,一说话就分出两样了。你知道为啥?因为他说洋话说习惯了一时半会儿扳不过来,一着急就从嘴里往外蹦洋词儿。嘿嘿,咱哪听得懂呀。

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中科院院长会议决定,由王大珩担任仪器馆副馆长、代理馆长主持仪器馆工作。在他的主持下,不久之后就炼出了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大跃进期间,仪器馆已经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真正实现了跃进,自主研制出一大批突出的科研成果,号称“八大件”即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共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

“两弹一星功勋”

1964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很重要的一项测最设备便是高速摄影机。高速摄影机要记录核爆火球直径与时间的关系,由此推断出原子弹的威力。王大珩主持的光机所接过了高速摄影机的研制任务,王大珩亲自上阵,带领光机所相关科技人员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参照物的情形下艰难摸索。那时候,他多次奔波于长春和北京两地开展工作,为了配合核爆试验殚精竭虑。

毛主席观看王大珩发明的光学仪器

为了缩短研制周期,王大珩对课题组提出了一个方案,即征调一批国内已经有的进口高速摄影机作为主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以节省时间,快速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课题组调来了10台由民主德国进口的每秒3000次的高速摄影机,在王大珩的指导下,成功改装出符合要求的高速摄像机,圆满完成原子弹爆炸后的记录任务。

1965年,党中央做出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王大珩是卫星地面设备组组长、参与了人造地球卫早-的总体没计方案的工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作出了杰出贡献。

“863计划”的倡议人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正处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之际。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各国共同签署的“尤里卡计划”,到日本出台的“科技振兴基本国策”,以及苏联与东欧国家制定的“科技进步综合纲领”、韩国推出的“国家长远发展构想”、印度发表的“新技术政策声明”,等等,各个国家纷纷在科学技术上制订各自的战略计划,掀起了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

王大珩在默默观察着这一切。他明白这又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86年3月3日,在经过一番商议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联名给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家领导人上书,写下了题为《关于跟踪研究外闰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必须从现在抓起,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须知,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删不了身的地步……在整个世界都在加速新技术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若不急起直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他们同时在信中提出了六条发展高技术的建议。

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建议书送出后,仅过了两天邓小平便做出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此争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在邓小平批示后,国务院组织专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论证,并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便是举世瞩目的“863计划。

4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多么的有预见性。今天我们在航空领域、电子信息等领域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的一席之地,与当年的“863计划”的提出是密不可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学工程与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