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专家,国家“863”计划主要发起人王大珩与世长辞。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
王大珩是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王大珩的人生路,是一条波动的、曲折的乃至折射的光明之路,他的殚精竭虑给中国的光学事业带来曙光。“珩”字在辞典上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玉佩上面的横玉;二是珩磨,一种精密仪器的光整加工方法。“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已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爱国科学家
早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发展中国的国防军工事业,王大珩毅然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到英国昌司公司学习光学玻璃制作工艺。回国后,与龚祖同等一起炼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为军用光学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王大珩与钱三强等人一起放弃了国外比较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创业。亲手创办了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实验室(任主任),亲自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任馆长),后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所长);接着又主持或协助创办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合肥光机所、成都光机所以及上海技物所,建立了新中国光学的强大研究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大珩多次代表国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组织,为祖国争得了无数的光荣。他被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主席、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
2005年8月在他90岁高龄时,还专程来长春出席第20届国际光学大会,并在会上致辞。
开创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新纪元
王大珩早年在英国学习期间,只有30岁左右,在稀土光学玻璃研究方面就获得2项发明专利;同时他还发明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量仪,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发明奖,并推广应用到全世界。回国之后,带领科研人员发明了多种光学仪器、计量仪器、靶场测试仪器等,为国家赢得了无数的荣耀。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大珩率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制成功8种先进的光学仪器和一系列光学玻璃,被称为“八大件一个汤”,开创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新纪元。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测设备,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研制成功一系列靶场测试仪器,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激光技术、彩色电视、光学计量仪器等做出了开创性成就。鉴于王大珩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与贡献,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17693号星命名为“王大珩星”。
王大珩精神成为师生心中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大珩积极建议开办光学仪器专业,1952年在浙江大学、1953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办起了光学仪器专业。随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许多学校陆续开办了光学仪器专业,现在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这样的专业。1958年,王大珩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专门培养光学及光学工程人才,亲自兼任院长(1958年~1965年),给学生授课。至今学校已培养十万多名毕业生,在祖国的各条战线服务,大多数已经成为科技骨干和产业骨干。
知名教授钟景昌曾探望病中的王大珩,本以为他年事已高又患病在身,一定特别关心治疗和药物。但王老对此话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直在讲解当今世界上集成电路的发展情况,滔滔不绝,耐心而亲切,却只字不提他的病情。后来从诸多拜访者那里得知,王老只谈学术、谈研究、谈育人和国家需要,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琐事。
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教师倪小龙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教授的讲话,他把王大珩精神概括为“贡献卓著的功勋科学家、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鞠躬尽瘁的爱国科学家、桃李芬芳的杰出教育家”,对王大珩院士的卓越贡献进行了总结概括,王大珩院士“尽瘁报国、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也早已成为长春理工人心中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