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中国院士馆

屠守锷

(1917.12.05~2012.12.15),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为我国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用远程导弹改进成运载火箭设想,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1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曾规划出导弹火箭发展蓝图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名家谈军事》系列节目《“两弹一星”元勋》第十四篇——《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在解决导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制定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屠守锷院士曾说:“当初我最早学的并不是导弹,而是飞机制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屠守锷在上海一所中学读书。那时的上海被日军的飞机炸得房倒屋塌,年纪轻轻的屠守锷萌生了这样一种志愿:我们一定要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而且我要学会制造飞机。清华大学
  • 2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本报见习记者韩扬眉高雅丽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中,八年四弹是一项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规划,它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航天人涅槃重生的奋起。1962年3月,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首次试飞不幸失败,这个消息犹如阴霾笼罩在国人心头。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屠守锷指出:导弹研制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探索规律、弄清组成导弹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突破技术掣肘才是制胜关键。紧要关头临危受命1963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科技委第一次年会上,屠守锷提交了《地地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与步骤》报告,详细阐述了我国从仿制起步一直到研制洲际导弹,在技术上应该采取什么途径、哪些步骤。1965年3月,依据这一报告随后讨论的结果,七机部形成《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提交给中央军委后获批。屠守锷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参与该规划的实施。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 3

    余梦伦讲屠守锷:“屠老总”和“长二捆”的故事

    为挖掘整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担的重大创新成果以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风范,本报通过院士口述、组织访谈、史料编纂等方式,以小故事的呈现方式,开设院士口述故事系列,此为第一篇。■余梦伦讲述人:余梦伦(中科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曾经承担国内多种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发射工作,系统提出了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讲述人:屠守锷(中科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四老之一,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屠守锷是我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地地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弹
  • 4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

    火箭专家。生于浙江湖州。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工厂任工程师。194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从1957年开始从事火箭总体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分院副院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长期从事火箭总体研究与设计,领导并组织了近、中程火箭的研制,成功地主持了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和全程飞行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浙江省湖州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