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从5G到6G,通信技术正在经历哪些本质性转变?6G最值得关注的战略性特征是什么?通信行业将如何支撑跨行业融合、满足大众刚需?4月10日,在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举行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G以前的应用主要面向消费场景,5G侧重于工业应用,而6G将开拓全新场景。6G时代,要实现人机物互联、天空地协同、通感算融合、云边端协同、内生性安全、泛在性连接等目标,亟须创新支撑。
6G面临多重挑战,个性化应用需求更多元
邬贺铨表示,从1G到4G时代,移动通信基本都面向消费者的通信,当通信技术步入5G时代,还要支持行业应用。中国商用5G已历经5年,下载速率比4G快了7至8倍,但用户实际感受却未达预期,工业应用的发展速度也低于预期设想,这些同样是6G发展面临的挑战。
“6G要深入应用到行业,高速、低时延等是行业的普遍需求,不同行业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又千差万别,满足这些要求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成本,6G能否在这些行业应用中实现投资回报,成为现实问题。”邬贺铨表示,6G的愿景之一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实现人机互联。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拓展可用频率,涉及地面基站、无人机、卫星等多个层面。要在同一个网络、频段中兼容不同的设备和场景,满足特殊场景和大众刚需的需要,也面临巨大的技术难度。
邬贺铨认为,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不再仅仅追求高带宽、低时延,而应朝着人到机器到物、点到多点、多点到点、多连接多接口的方向发展。过去一个网络覆盖所有应用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6G需要构建更灵活、更智能的网络架构,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030年6G将投入商用,手机将成AI终端
5G时代,消费领域的一些网络架构搬到了行业,这改进了带宽、时延,增加了确定性,但在邬贺铨看来,这还不能满足行业应用。
“6G未来要服务于所有行业。”邬贺铨表示,6G时代会面临很多新的应用需求,比如卫星、无人机、车联网,以及一些特殊的工业场景。只有深入了解行业需求,6G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更好地定义通信网。
邬贺铨认为,通信应该在融合和支撑行业上发挥作用,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对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起到加速支撑作用。
“6G不仅要在5G和其他无线技术难以支持的特殊场景中证明其不可替代性,还要在满足大众消费刚需和大量的工业应用中证明其有效性和经济性。”邬贺铨说,未来,3G、4G能满足的业务,6G也同样能满足,而且更便宜、更快、更安全、更可靠。此外,工业领域的机器视觉、自动遥控、远程控制、远程巡检、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应用,也会成为6G时代的大众刚需。
人工智能在6G时代被视为关键技术,也被寄予厚望。邬贺铨认为,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空口、提高信道精准度,有望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然而,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和海量的数据采集,同时通信对实时性有着严格要求。把人工智能跟5G、6G相结合,会给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他表示,预计2030年,6G将投入商用。届时,手机会变成人工智能终端,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会更强,这将带动新的信息消费潮流,并使手机再次更新换代。
展望未来,邬贺铨认为:“6G的研发面临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挑战,需要全球同行加强合作。6G涉及民生和多个行业,要求通信行业与其他垂直行业进行跨界协作。”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