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GBR 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获得了临床验证。该技术应用的核心是如何固定植骨材料,给新骨再生创造一个稳定的局部环境和生长空间。目前临床上应用各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不可吸收膜 (聚四氟乙烯膜 (e-PTFE),钛网及钛膜等) 固定植骨材料,同时为骨修复和再生创造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稳定的局部环境,疗效显著。但存在术后膜暴露率高 (1%-40%)、植骨材料感染、技术敏感性高、临床操作时间长及治疗费用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率先成功研制出专门用于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的帐篷钉系列产品,包括支撑作用的帐篷钉,把可吸收生物膜固定在帐篷钉上的配钉及把生物膜固定在颊/唇侧的膜钉。利用该系列产品及可吸收生物膜构建了 Sausage (香肠法) 技术,对植骨材料进行固位及塑形;通过CGF/PRF (富血小板血浆浓缩因子) 技术体外制备出“块状”植入材料,有效对颗粒状植骨材料进行稳固、塑形及提供再生的营养,提高了骨修复与再生的效果。以帐篷钉系列产品为基础延伸出的牙槽骨缺损治疗新方案具有 3 低 (技术敏感性低、失败率低及成本低) 和 3 易 (易操作、易推广及易普及) 的特点。另外,该治疗方案可单纯应用生物材料修复牙槽骨,无需自体骨参与,避免了供骨区的创伤,相较其它骨增量方案,其临床操作时间短,大大增强患者舒适度,节约了医疗资源,通过前期的推广,目前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临床应用,临床效果佳。该帐篷钉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本项目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前已经完成 8 项的成果转化,前期转让经费 180 万。转让合同在2019年12月31号完成,同时申请了上海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审核证明,具体产品参数和产品及临床应用情况如下图。该专利产品属于国际首创,未来三年的潜在经济效益将高达千万以上。
图示:帐篷钉冠:颊舌径=5mm;近远中径=7mm, 9mm, 11mm;帐篷钉长:螺纹=3-4mm;整个长度=7mm,9mm, 11mm,13mm, 15mm。
图示:利用帐篷钉系列产品、Sausage 技术及 CGF 完成牙槽骨缺损修复与再生的示意图及临床病例展示 (A-F, 牙槽骨骨增量示意图;G-I, 后牙区牙槽骨垂直型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