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党100周年专题  >  吴良镛
吴良镛

吴良镛,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谈起他之所以选择建筑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方向时说,这是与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当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战火连连,我小学三年级时东北就被日本人侵占,到初中毕业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1937年南京沦陷前,我跟随兄长流亡内地,先后到武汉、重庆合川求学,当时江苏省把一些流亡教师组织起来在合川办寄读学校,我在那里较为安定地读了两年多的书,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幸运的。

1940年6月,我在合川参加大学统招考试,刚交完最后一科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一时间地动山摇,瓦砾、碎石、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火光映红了整个天空,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因降雨始息。

当时的情景对我年少心灵的刺痛是永远都不能忘却的。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就在这场空袭中不幸遇难了,合川的半个城几乎都被烧毁了。正是这种离乡背井、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促使我立志学习建筑,就是一心想把被战火摧毁的家园重新建设起来。可以说学以致用、振兴国家,是那个时期青年学生思想的主旋律。

结缘清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约,协助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助教,吴良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新设的建筑系在水力楼二楼,只是几间空房子,除了教室、图板、画图凳,什么都没有。吴良镛和梁林等人一起白手起家,一点一滴地将建筑系抚养长大

。 >

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讲学,1948年,梁思成自美返国,带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为吴良镛选中了伊利尔·沙里宁主持的匡溪艺术学院,并亲自写推荐信送他出国深造。沙里宁在吴良镛的毕业作品中点评说: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吴良镛接到林徽因的来信,说国内形势很好,“百废待兴”,催促他赶紧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自此,吴良镛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建筑系。1984年他退休,62岁,创办了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73岁时创办了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旧城改造的典范

吴良镛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顺其肌理、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1987年,北京菊儿胡同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典型地区,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在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上,吴良镛先生将传统四合院与楼房单元的居住形制相结合;在建筑设计上,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现代设施;在建筑形式上,借鉴南方建筑的色调,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结合,保持了城市风格的统一。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动了旧城改造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1993年该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与“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奖”,这也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中国项目。

院士视频
吴良镛院士:一位优秀盟员“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风范
两院院士吴良镛百岁诞辰前夕,故乡南京老门西的守望者们送上祝福
吴良镛院士: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吴良镛院士: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谋万家居--吴良镛
吴良镛:90岁的城市力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