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周末人物:科技创新永不停步——讲述天津大学王静康院士的故事

2017-07-22   天津广播网   阅读量:157

    结晶是固体物质的精华,它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所从事的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工作,就是一项造福千家万户的工程。结晶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各种药物,这其中浸透着王静康院士的心血和汗水。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王静康院士,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她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到“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

    在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里,王静康指着一块挂在墙上“结晶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牌子开心地说,这是刚被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样一来,自己和团队的使命就更大了。

    79岁的王静康老人身材高于一般女性,瘦削的体形被一件粗布黑色外套裹在里面。老人怕冷,即使在夏季也穿着长裤长褂,裤褂都是最简单的颜色和样式,衣服整洁,已磨出白边。一副黑框眼镜,一头短发是老人几十年不变的样子。

    1938王静康出生在一个化工家庭,她的父亲王恩明是化工冶金专家,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曾一度远赴美国求学。从小在父母的耳融目染下,1955年从南开中学毕业的王静康,选择了在天津大学攻读化工专业这个学科,随后又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攻读。她说:

    【录音:我在大学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原因是我父亲在国外学的也是化学工程专业,他希望我把这个专业的领域继续开拓下去,化学工程这个专业在国际上覆盖面很宽,涵盖很多专业,不仅是石油化工,还能为很多专业服务。】

    “精细”两个字是对于化工学科特别是结晶工艺最重要的,就像煤、石墨、金刚石的原子组成都是碳,只是碳原子的聚集排列构成的超分子结构不同。同样的,对于很多药物来讲晶型不同,药效也大不相同,一点差错就有可能让良药变毒药。从接触化工、结晶开始,王静康就对自身的要求越发的严苛。

    研究生毕业后,王静康支援过西部,也在天津新成立的纺织工学院中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化学纤维的制造。1979年,她回到天津大学,开始跟随着张远谋教授,进行01号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这是王静康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结缘的开始。

    【录音:是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的研究,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特别需要钾肥,需要从国外引进,而国外几个国家开的价格非常高,使咱们农业大国的生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国家要自主研发钾肥。提取钾盐必须使用工业结晶技术,张远谋教授领导我们研究这个项目,首次在国内用计算机辅助控制进行中试研究,……开辟了我们这个方向计算机辅助控制在产业化的应用。】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对二氯苯的研究,让她记忆深刻。王静康回忆说:

    【录音:那时候中国地毯的生产在国际上位列前沿,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运输,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很多地毯被蛀虫破坏了,无法通过国外的质量检验,国家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要求生产的地毯必须能完整的运到国外并通过检验指标,后来发现对二氯苯能够有效防止蛀虫】。

    王静康说:一个国家攻关项目期限是五年,必须在五年内完成产业转化,可到第三年底的时候,他们的试验仍然没有进展。于是她带领团队设计了塔式液膜结晶器,用来结晶高纯度的对二氯苯,最终通过中试,并且一次投产成功,打破了瑞士在国际上对对二氯苯的垄断。

    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王静康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波——被瑞士某研发团队提出,这项对二氯苯的研究有剽窃嫌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王静康说:

    【录音:你得到国家奖,报纸登了出来,但是国外不相信我们能有发明塔式液膜结晶器的能力,这是一个国外著名的制药公司,正好我们学校科研处的有关领导曾经到过那个公司去访问,领导是个女同志,个儿也高,也姓王,他认为就是我,认为是看了他们的,窃取了他们的技术,然后仿制的,把这个事情一直告到了国家人事部。……后来我想让他看来外观,让他看产业化设备,看了以后,那个总工程师说马上就跟我道歉,他说,这确实是你们的发明创造,而且愿意以后跟你合作。】

    青霉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这也是王静康攻克的第一个医药项目。青霉素1928年由德国人发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主要依靠进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量自主生产青霉素,但意想不到的是,病人在打青霉素时会发生严重的过敏现象。王静康说:

    【录音:由于结晶技术当时比较落后,导致咱们所产生的青霉素的那个晶体的纯度不够,当时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到国外购买这个结晶器,是人家的专利技术,一个结晶器在当年就……1000万,那才是年产几百吨青霉素的规模。】

    而当年全国的年均青霉素需求量远远大于这个规模,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国家下达了自主攻关的任务。当时52岁的王静康接受了这个任务……在社会各种质疑声中,王静康带领着一支年轻的队伍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青霉素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并很快占据了青霉素60%的国际市场,但是王静康并没有因此觉得非常喜悦,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

    【录音:我们青霉素做的质量好,价格低,所以就把当年和我们竞争的那些国外的企业打下去了,可是国外他继续在研究新的药,把青霉素作为原料做各种头孢。(20)07年咱们全国药的产值,不是吨位,低于美国默克药厂一家。】

    癌症因为其难以治愈而激发了各国科学家的攻关欲望,谁能最早攻克就能够占领先机,王静康带领他的团队也加入到了这场竞争之中。从十年前开始,王静康开始涉足于靶向治疗药物的结晶体研究……

    在科研领域50多年来,王静康老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作为第一人,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其中9项完成产业转化。据不完全统计,其成果为国家年均新增产值12.5亿元,年均新增利税2.6亿元。

    谈到自己的老师,王静康的学生们对她是又怕又爱,天大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龚俊波这样说:

    【录音:对化学工程这个学科的发展,这么大年纪都是亲力亲为,有的时候会议从早上开到晚上,都不离开会议室,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感觉到对事业的执着。从来没有在院士的口头上听到过“休息”两个字,她说平时可能大家都有一些别的事情,周末大家正好可以来讨论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这个方面触动很大。】

    其实,支撑着老人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约定”,王静康说:这个约定是和已经过世丈夫许锡恩教授定下的。

    【录音:在他临走之前,他一再的嘱咐我和我的子女,永远不要忘记了事业,而且提醒我,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我们曾经约定过“事业第一,生活第二”。】

    王静康说:“科技强国”是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现在她正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录音:自己还能为国家再作出一些贡献,为中国进入科技强国行列做一些贡献,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2025年跟国际智能技术接轨。】(记者田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