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用创新写就;未来,仍用创新描绘。如果非要用一个标签来定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陈景,创新,无疑是恰当的符号。这么多年来的不懈创新,正是他执着坚守、快乐前行的力量源泉。
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大学化学楼二楼实验室,和81岁高龄的陈景面对面交流时,透过他坚定的眼神,渊博的学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位勇攀科学高峰学者的内敛、随和与睿智。正是他,筚路蓝缕开拓出我国铂族冶金技术新天地;正是他,勇于担当破解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的世界难题……
1958年,大学毕业的陈景来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工作,承担起铂族金属的分离提纯任务。“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铂族金属研究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资源、没有研究,更没有生产。”回想当年的艰辛和坚持,陈景记忆犹新。当时研究刚开始一个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重担便落在了一群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身上。他当时负责的是钯和铑基体的制备,这个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然而,陈景并没有退缩,而是和同事们一起艰苦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攻克了难题,填补了国内铂族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空白。
2008年6月,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引起全球性关注。一直潜心研究贵金属冶金技术的陈景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跨学科”研究治理阳宗海砷污染。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早已功成名就的陈景根本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毕竟做好了只是他众多科研成果中的一个,失败了很可能就是“千古罪人”了。
“阳宗海治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关系云南一方乡亲父老的民生福祉问题。”出于科学家的责任,出于对云南的热爱,年逾70岁的陈景挺身而出,担起了治污重担。
“31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6亿多立方米的蓄水量,不仅治理工程浩大,而且要把平均砷浓度从0.134毫克/升降低到≤0.050毫克/升,这在国际上尚无有效技术及经验,专家预计需经费40亿~70亿元。国内外50余家参与竞标的公司及单位中报价最高达86亿元,但当了解了工作难度后又纷纷退出。而其他参加招投标的单位都因难度、成本太大而放弃了。”陈景的学生王世雄说,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让人们望而却步。
根据长期从事冶金分离提纯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经验,陈景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沉淀吸附法对砷污染进行治理的方法。“沉淀吸附法既降砷又除磷,并且在大量喷洒过程中不改变水体的pH值,不引入有害元素,生态安全,除砷率高达84.3%。”忆及当年,陈景有些欣慰地笑了。
凭着一股子拼劲,陈景带领其团队最终攻克了在具有农灌和饮用水功能的大型水体中进行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难题,并将处理每立方米的试剂成本降低为3分钱,仅用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就达到了省政府提出的湖体中砷浓度均值小于每升0.050毫克的治理目标,使用的总经费低于专家预计经费的百分之一,促使阳宗海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三禁”解除,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尽管任务完成,但陈景并未止步。今年81岁的他,还坚持每天用放大镜来阅读国内外关于砷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对于阳宗海的砷污染治理,还不能画上句号。”陈景说,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Ⅱ类标准,还是他未完成的心愿。
“当百思不解的难题得到破解时,那种快乐无法形容!若说对科研会感到枯燥无味,其实是没有进入到那个境界,进去了只会乐在其中!”回忆57年的科研人生,陈景感触良多。“要敢于去做过去没做过的事,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在陈景看来,创新永远是逗号,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创新不止。(陈云芬 陈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