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
院士小传
林浩然,著名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三批博士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教60余年,致力于发展我国的鱼类生理学,编写出版《鱼类生理学》《鱼类生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等专著,发表科学论文310多篇,对促进我国鱼类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林浩然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0年首届南粤创新奖,2010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生命有限,科学无沿,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一个人所取得的成果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成绩只是说明过去,开拓进取才是永恒的进取。”在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林浩然这样说。
自上世纪50年代与中山大学结缘,林浩然院士便开始在广州工作、生活,这里成为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几十年来,林浩然系统而创造性地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建立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第三里程碑的“林彼方法”,为国际鱼类养殖技术作出重要贡献,使得原本名贵的鱼种进入寻常百姓家。在2012年9月阿根廷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大会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蔡珊珊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一辈子将鱼类人工繁殖做到极致
对于林浩然来说,他这一辈子就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推动中国鱼类人工繁殖。鱼类在天然环境下可以顺利成熟产卵、繁衍后代;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许多鱼类不能正常产卵,需要人工注射催产激素才能获得鱼苗,而鱼苗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往往很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鲜鱼多是“四大家鱼”,鲇、鲟、鲈、鳜等高档淡水鱼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后,林浩然赴加拿大学习,1982年学成回国后,他与在加拿大期间的导师彼得教授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将此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建立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并在国内外推广,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
1987年,在新加坡“诱导鱼类繁殖”国际学术会议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这是国际鱼类学界唯一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方法, 填补了我国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空白,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2012年,林浩然获得第七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大会“终身成就奖”,这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他学术成就和科学精神的最高认可。
随后,林浩然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培养研究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组建研究团队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国在鱼类生殖与生长神经内分泌调控与功能基因作用机理方面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淡水鱼取得突破后,林浩然将目光转向海水鱼。2001年,林浩然带领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将科研的触角伸到了名贵海产鱼类之一的石斑鱼。他们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系列支撑技术,整合并健全苗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实现了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游”进了寻常百姓家。
如今,林浩然创建的石斑鱼生殖与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有力地促进华南地区石斑鱼、罗非鱼和中国大鲵等养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加拿大找到鱼类人工繁殖“密码”
1934年,林浩然出生在海南文昌县。4岁时,为逃离战火,林浩然一家人辗转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的父亲重视孩子教育,每到一处,除了求职谋生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林浩然兄弟二人找学校读书。
1950年,尚未高中毕业的林浩然在香港以同等学力报考广州岭南大学,并被录取。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汇集了一大批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在动物学方面有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昆虫学家蒲蛰龙。虽然最初的专业基础是脊椎动物学,但种类繁多的鱼类引起林浩然浓厚的兴趣,也开始他和鱼类的不解之缘。
毕业后,林浩然留校任教。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留学了两年。“我选择加拿大,是因为最出色的鱼类生理学家都在加拿大。”在加拿大的学习,让他成功找到破解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难题的密码。也正因此,他感慨地说:“人生就是这样,在加拿大的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82年,林浩然牵头创建了中山大学鱼类生理学硕士生站点,1986年建立了鱼类生理学博士站,1987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此,开启了中国鱼类生理学科的新局面。1988年,以蒲蛰龙、廖翔华、江静波、林浩然等人为骨干力量组建的研究团队,成功申报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动物学。2007年,水生生物从动物学中分出,林院士再次率队出征,在他的耕耘下,动物学和水生生物学均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使生科院成功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可以看到,林浩然在中山大学的经历,就是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1984年至1989年林浩然出任生物系系主任职务,建立全国第一个森林生态教学实验站和中国高校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申请中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1年获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立水生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1996年组建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01年成功申报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并出任主任,2003年12月出任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当然,更让他获得肯定的是,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广州:包容而适合居住工作生活
从考入中大开始,林浩然已在广州工作生活近70年,这个城市已成为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这个在他眼中适合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为他的科研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有丰富的淡水和海水资源,能为鱼类繁殖提供基本场地。更为重要的是,广州作为开放的城市,对外交流方便,这也为他的境内外科研合作提供了便利。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中大结缘以来,林浩然已成为中大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与广州城市气质有相似之处的这所国内知名高校,也给林浩然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在中大,没人干涉我的研究,我都是按自己的工作开展研究,我对中大有很深的感情,中大是一个适合搞学术的地方。”
设奖学金
鼓励后学
2009年11月28日,是林浩然的75岁寿辰,也是他从教55周年纪念日,一个以林浩然名字命名的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正式成立。他从多年的积蓄中捐出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旨在关心青年学者、年轻学子的成长,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者潜心科研。7年多来,林浩然院士个人累计捐赠100多万元,基金规模已近300万元。
“自己把一些奖励和奖金捐出去,把社会给自己的回报给社会,但这些钱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给这些孩子鼓励,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林浩然说,在岭南大学读书时,因为家境贫困,他曾忐忑地找到当时的校长陈序经,希望学校能减免学费。没想到陈校长当场答应,这让他铭记至今。
自1954年7月毕业后,林浩然就没有离开过讲台,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没有老一辈老师的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做了老师之后也一样地培养爱护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生周雯伊有一次和林浩然说起对寻找鱼类耳石的试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70多岁的林浩然立刻带她到养鱼室,亲自抓来一条鱼,手把手地教她解剖。当硕士论文开题需要做文献综述,林浩然又给周雯伊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上以前学生所做的文献综述给她做参考。
林浩然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国内外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行业,很多人已成长为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他仍亲力亲为,为学生们设计论文问题,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学生回忆,与林浩然工作二十多年,除了在外开会,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实验室,风雨无阻。“他骑着自行车的身影,犹如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