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的发展,用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地铁100年的发展历程。最高峰时,呈现出100台盾构齐头并进,100座车站同时建设,100公里新线同时投运的盛况,这在世界地铁史上堪称奇迹,绝无仅有。
在创造这个奇迹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尊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2016年7月31日,刘建航老人走了,但是上海地铁将永远铭记他。
不信邪实现“豆腐里打洞”
70多年前,当时刘建航还叫刘建,在报考高中时,因为立志开辟交通航道,他改名“刘建航”,以此显示自己毕生的志向。高中毕业后,刘建航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刘建航就和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29岁开始参加地铁试设计,在他5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对上海地铁1号线、2号线工程、20多条市政隧道及两条黄浦江过江隧道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上海地铁建设战役终于打响。年届退休的刘建航勇挑重担,担任地铁1号线总工程师,为上海修建第一条地铁。上海地下土层松软,造地铁就像在“豆腐里打洞”,困难可想而知。当时1号线徐家汇车站基坑深17米,面积达1.32万平方米,咫尺之遥就是易爆裂的煤气管线以及上水、国际通信电缆等7种管线,施工难度相当高。为控制基坑变形、保证工程和环境安全,刘建航每天要分析数千个测试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地铁2号线开工之初,7个车站遇到地面建筑的沉降问题。为了解决难题,刘建航深入工地测试研究,推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定量优化基坑施工管理指标的方法,使车站深基坑工程顺利进行,地铁2号线提前通车。刘建航曾说:“在上海这样的冲积型软土层建设地铁,这是世界地铁史上的奇迹,但这些成绩,都是集体的。我自己,不过是一名隧道老兵。”
工作要时刻带着“放大镜”
在关键性施工中,刘建航对安全高度关注,重要环节一定要到现场。
曾与刘建航共事20多年的金嘉模回忆道,有一次已经半夜了,刘建航执意要到现场,匆忙之中袜子都来不及穿就塞在裤子口袋中。而在地道中十分热,投入工作的他竟然将袜子当成手绢在擦汗。
上海隧道股份总工程师朱雁飞回忆称,在最关键的环节,不管大家怎么劝说,已经80多岁高龄的刘院士坚决不肯撤离现场。他说:“你们都是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了,我不是不放心你们。但是我要和你们一起面对。”
事实上,“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是刘建航十分看重的。刘建航一直督促自己的学生们,要时刻带着“放大镜”,随时看、随时测,善于捕捉施工中哪怕是最细微处的安全隐患,以便立刻跟进、立时改进,确保工程安全。刘建航每破解一个难题、克服一道险关,都会写下详尽的档案,装入牛皮纸袋中。
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通过潜心钻研,刘建航带领他的弟子对“地下工程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后台软件分析施工过程中细小数据的变化,一旦达到某一数值,就会分不同等级进行预警,提醒现场施工人员注意,从而将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后生心中的“定海神针”
刘建航曾经遗憾地感慨, “如果能再年轻10岁,就可以再为上海地铁做多少事啊!”不过,身为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建航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还与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订立了师徒合同。他常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你们比我幸运,赶上了上海城市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更有作为。你们在一线如果遇到困难,我会和你们一起努力,共同解决。”
这些年来,他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地铁工程建设中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
比如上海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如路,从事上海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多年,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攻克了已运营隧道沉降控制以及检测保护技术领域中的多项难题。还有,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总监王秀志曾多次得到刘老的亲自指导。在王秀志眼中,刘院士从不摆权威架子,很喜欢听年轻技术人员的意见,是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先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副总裁白廷辉,自1998年以来负责上海轨道交通2、4、6、7、8、9、10、11号线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管理工作,解决了盾构穿越已建构筑物和运营隧道、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及风险控制等几十项技术难题,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刘建航:“老将不仅有丰富的排险经验,更有超人的心理素质,就像定海神针,每一次都引导我们在旋涡中抓到希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