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陆钟武院士讲述墓碑上的家训“勤创和信”

2016-03-28   东北大学搜索   阅读量:360

人物简介陆钟武,1929年10月2日生于天津,原籍上海川沙县,冶金炉热工、系统节能及工业生态学专家、学者和教育家。我国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业生态学的开拓者。195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研究生班,1984年担任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院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家风家训勤创和信(勤奋创新和谐诚信与自信)2001年,年逾古稀的陆钟武回到上海,安葬父亲骨灰。在父亲的墓碑上,镌刻着四字家训:勤创和信。这短短四字,不仅是陆钟武践行一生的修身法则,更成为他齐家、治学、兴教之道。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东大社区的陆钟武老人家中,他一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有力。一进客厅,显著位置悬挂四个大字:宁静致远。陆老笑着说:“我很喜欢这四个字,不论为人还是为学,只有沉静下来,不浮不躁,才能有所为、有所成。”陆钟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老一辈多有饱学之士:祖父陆舜卿、曾祖父陆雪香等数代从事教育工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即出自陆雪香老先生门下;外祖父马润生是著名的石粉经销、机械制造的民族工业家;父亲陆绍云是早年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是我国纺织行业中从事机器纺纱业历史最早、贡献卓著的资深纺织专家;陆钟武的姐姐陆婉珍,是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鲁迅说过:“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弄凿斧……”陆钟武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虽然父母没有对他刻意传授、灌输过什么,但身教胜于言传,父亲对兴业救国的自信、对纺织事业的执着和刻苦学习的劲头,让陆钟武受益终生。勤老伴说他就是“死抠”“陆教授,您觉得自己聪明吗?”听到记者这样问,他爽朗地笑了起来:“这个问题好啊,这个问题曾经把我难倒了。”陆老自认为,他的勤奋远大于聪明。他用妻子王春梅的一句话回应:“你不算聪明,你可没有你的儿女聪明,你就是‘死抠’。”“勤”是陆家家训中的第一个字,可见其重要性。那么陆老究竟勤奋到什么程度?老伴这句“死抠”,正是对“勤”字的最佳诠释。陆钟武受父亲影响很深。其父陆绍云师从黄炎培,为了去日本留学,他每天坚持背诵100个日语单词,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语言关,入读东京大学纺织系。学成回国后,他用其所学为天津宝成纱厂、常州大成纱厂服务,当年就都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在学习外语方面,陆钟武的勤奋和劲头与父亲惊人相似。陆钟武没有任何海外留学背景,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俄语。1953年,东北大学组织全校教职员俄语考试,陆钟武是第一名,超过了俄语教研室主任。他多次跟随苏联专家作报告、开研讨会,全程充当翻译。怎么做到的?陆老说,除了常规的学习,他在哈尔滨读书时,还在当地找了不少苏联学生,跟他们用俄语对话聊天。他精心收藏了斯大林、列宁、林肯、马丁?路德?金等名人的演讲稿,一有空闲便拿出来朗读,许多段落能背诵下来。陆钟武在专业领域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更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研究高炉气体力学问题的时候,每天要给学生讲课,系里还要开会,剩下的时间都坐在图书馆里看书、翻杂志,连续坐了两个月,分不清是周几,下班还得借两本书回家看到半夜……最终,他把相关领域的文献全看完了、吃透了,研究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创家训中的“创”字,可以说贯穿了陆钟武的大半个人生。从1950年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到今天,陆老一直在科研创新的路上不停跋涉。1952-1953年,陆钟武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成为我国冶金炉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陆钟武组建了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和热能工程系,并出任热能工程系主任;20世纪末,陆钟武将目光聚焦到工业生态学领域,开启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创新实践;去年,耄耋之年的陆钟武又完结了一个新课题――《钢铁行业产量能耗物耗排放的宏观调控》。从小就好奇探险坠崖险些丧命陆老常说,创新有五个要领:好奇心,自由思考,捕捉灵感和直觉,戒急戒躁,分析加综合两种思维模式并用。好奇心是创新的敲门砖。陆钟武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孩童时他家住在重庆猫儿石山脚下,他一直很想知道山背后是什么样子。1938年夏天,陆钟武和几个小朋友到山上的广阔天地去“探险”,快天黑的时候才沿着山间小路往回走。由于路不熟,心又急,陆钟武不小心一脚踩空跌落悬崖,重度昏迷,内脏多处破裂,腹腔胸腔大量出血……几经抢救,昏迷了三天三夜的陆钟武居然醒了过来。但此后他身体很弱,面黄肌瘦,而且经常发低烧。读高中时,他观察到轮船顺江而下时若要靠岸停船,必须转弯掉头180度才能抛锚靠拢码头,“为什么逆江而上的轮船则无需掉头呢?”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华罗庚在去美国的船上玩火柴棍游戏,为什么一定能赢?”心中有疑问时,他就到图书馆查书,不仅弄懂了道理,还得知其中的奥秘就是数学的“二进制”法……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课外,对课外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并进行自由思考,是他保持“童心”不灭的有效途径。不惧权威与苏联教授当面交锋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弟子许麟庐曾讲“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说的都是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陆钟武常跟学生们讲,创新来源于自由思考,自由思考的要点是不能迷信权威和书本。1954年,苏联冶金炉专家那扎洛夫教授为东北工学院冶金炉教研室的老师和研究生上课,陆钟武担任俄语口头翻译。一次,讲到炉内温度的测定问题,教授熟练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公式。陆钟武觉得那个公式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参数,即“角度系数”,它不可能说明热电偶的插入深度与测温结果之间的关系。于是,课后他反复思考,查阅大量文献,终于推导出一个新公式,并起草了一篇论文的初稿。可是当他去向教授汇报时,却遭到强烈反对:“不!不对!”回去以后,陆钟武并不气馁,仍继续研究,装设备,做实验。结果是:得到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吻合得很好。于是,他再次鼓足勇气去向教授汇报。这次教授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小声地说:“哦!哦!”1955年秋,那扎洛夫教授回国前,召开了一次学术报告会,陆钟武宣读完自己的论文,苏联专家当场热烈鼓掌。陆钟武说:“当时我才二十几岁,若是没有积极求索的精神,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胆识,与苏联著名专家当面交锋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创大学图书馆书库开放和“大考场”陆钟武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科研领域,更延伸到教育方略。陆钟武任校长期间,提出“开放办学”理念。东北大学实行图书馆书库向全校师生开放,开全国风气之先。在20世纪80年代师生们还没接触过网球的时候,他主导建造了7个网球场地,拨款建设健身房,成立东北大学健美协会……学生是一校之长关注的焦点。陆钟武发现:现有的阶梯教室容易给考试舞弊者提供抄袭的条件,今后考试应在平面教室里进行。考虑学校当时的情况,他决定将冶金馆的大会场改建成平面考场并配备了全新的桌椅。在陆钟武校长的督促下,1987年底一个能容纳数百名考生的“东北大学中心考场”正式投入使用。“大考场”在全国属于首创,相邻的每一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左右桌考题不同,自然也没有了作弊可能。和能跟学生掰腕子也能退回不合格论文陆钟武是一个亲民的校长,当年他担任东北大学健美协会的会长,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健美校长”,谦和的品质拉近了他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任校长期间,有一年运动会上,陆钟武发现孩子们大部分很瘦弱,于是他放出话:“男生们都出来,跟我比一比掰腕子,看看谁能掰得过我?”十多个男生前来挑战,除了一名体格健壮的学生,其他人全都败下阵来。此后,陆钟武在全校倡导,每个学生应该掌握1-2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东大学子跟随“健美校长”掀起运动健身的热潮。直到今天,陆老家中仍挂着健美巨星施瓦辛格的大照片;当有后辈慕名前去拜访,他也会亲切地招呼他们摸一摸他手臂上坚实的肌肉,脸上总是挂着亲和的笑容。可是,在陆钟武看来,“和”并非一团和气地当“和事佬”,原则问题不可妥协,该否定的要否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陆钟武每年都担负博士论文的评审工作。一次,外地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寄来一篇论文,而且其导师也是知名专家。陆钟武仔细阅读了论文后,认为质量与博士生论文标准差距较大。本着对学术和后生负责任的态度,他给对方的导师打电话说明此事,并将论文退了回去。信治学教子贯彻诚信自信陆钟武的父亲一直坚持实业要“实”,不能弄虚作假,“行止无愧天地”的家风几代相传,父亲兴邦救国的自信也深刻影响着陆钟武。1959年,因为反对者众多,陆钟武首创的高炉气体力学理论在抽屉里放了一个多月。最后,因为坚信自己是对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拿出了自己的理论成果。1998年,他将研究视野转移到工业生态学领域,却没有人支持,大家都反问他:“研究这个有啥用?”他硬是坐了五六年冷板凳,但他有自信――这套理论对未来的中国必有大用。生活中,陆钟武秉承了父亲“身教重于言教”的传统,对子女没有过多言语要求,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也是自由选择。大儿子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去了美国,二儿子北京钢铁学院博士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女儿现任清华同方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女儿陆致瑛曾表示,自己在职场中表现出的自信,正是来自父亲的影响,许多谈判技巧都是从父亲那学来的。陆致瑛经常赴海外进行项目推广宣传,面对挑剔客户的质疑,她自信满满地应答:“虽然现在我们不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但总有一天会达到,谁赢得了我们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商机,谁就赢得了世界市场。”陆致瑛的自信令客户惊讶,自信也成就了她的事业。正如她所说:“父亲给我的灌输和滋养让我受益终生。”新闻来源《辽沈晚报》2016年3月28日
陆钟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热能工程、工业生态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