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如何造就“水利人的摇篮”_光明日报_光明网

2005-10-11   光明网搜索   阅读量:22

在中国水利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作为中国水利的最高学府,坐落在古城南京的河海大学,凭借深厚的水利优势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九十年来培养了大批水利人才。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等各大水利工程,从基层骨干到项目负责人,均活跃着河海大学的毕业生。河海大学有着什么样的特色,是什么使她成为了水利人的摇篮呢?开水利教育先河第一所水利专门学校1915年,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在南京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老河海”的学生中,就产生了张闻天、沈泽民等杰出的革命家和汪胡桢、黄文熙等著名的科学家。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并入,学校更名为河海工科大学,著名科学家茅以升任校长。1937年,成为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南京大学)水利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的水利系科汇聚南京,与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一起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单科型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简称“华水”),自此成为一所以水利、水电、水运工程为主的专业院校,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首任院长,我国一代水利大师严恺院士、徐芝纶院士,黄文熙、钱家欢、梁永康等大师汇聚于此,开始了水利高等学府的创业。1985年,华东水利学院恢复校名为“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5年8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题词。进入新世纪以来,李岚清、钱正英、回良玉、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周济、陆佑楣、钮茂生、汪恕诚、张基尧、李源朝等教育部、水利部、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河海大学以崭新的办学思路,前瞻性的立校眼光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时期。“水”字当头优势学科带动全面发展长期积淀的专业优势和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河海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巨大的推动力。经过90年的建设,河海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当今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与保护方面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设备条件完善的大学之一。学校有着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3个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力地带动了学科结构的调整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优势学科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在学校重点的扶持下,经济学、管理学、应用数学、物理海洋学、农业水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等15个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经济管理类是继水利土木类之后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群,已经拓展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3个一级学科。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的“落户”,为河海大学提供了更高的科研平台。学校已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设有数十个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水文水资源国家专业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省交通基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水电工程安全研究中心、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实验室等,还有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社会发展研究所、水利部移民研究中心、卫星及空间信息应用研究所等。2004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又分别将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在了河海大学。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着河海大学屡出科研硕果。世界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严恺教授率领专家组,对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和海涂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如教授领衔的专家组,参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的科研工作,成果斐然。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在建设中采用学校专家的科研成果,节省了大量投资,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沪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学校攻关小组专家成功攻克此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几年来,河海大学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研究、洪水预报及洪涝风险分析研究、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控理论与技术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风暴潮形成机理研究、数字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2004年11月25日,科学界权威刊物英国《自然》杂志432卷发表了学校陈建生教授的论文《地下水维系高大沙山景观》一文,标志着河海大学在科研成果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前期专项、948等国家级研究计划和工程技术研究项目。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长江口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滩、溪洛渡、龙滩、小湾、万家寨、向家坝、锦屏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都活跃着河海人的身影。南京地铁、沪宁高速公路、广东汕汾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更为地方政府和一方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教学为重优良教风代代传承发扬科研教学历来相辅相成,重视基础教学,是河海大学的优良传统。数十年来,河海大学在教学方面尤其是基础教学上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一代力学宗师徐芝纶院士在河海大学辛勤耕耘六十年,他所提倡的“集体备课、多次试讲、精益求精”、“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教风早已成为中青年教师们的座右铭。如今的河海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名,另有10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受聘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13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河海特聘教授”。2003年河海大学赵振兴教授当选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0年以来,全校共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等等众多杰出代表。学校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优秀课程21门、优秀课程群两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近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项。开门办学交流合作再创国内先例2001年12月,河海大学与相关社会单位成立了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开创了合作办学的新形式。合作发展委员会以“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出任委员会名誉主任,24名海内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担任个人委员,其中有不少是河海毕业生。130家单位委员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水利、电力、交通、环保、教育、金融、部队等系统的企事业单位。这是河海大学开门办学的又一举措,利用高校在知识、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国内外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4年底,河海大学更是“穿”上了绿军装。海军、武警部队相继与河海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委托河海大学为军队培养国防人才。这一举措,建立起了高校与部队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和资源的互补。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上,河海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学校,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千名博士、硕士与学士,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近几年,河海大学每年选拔部分优秀本科学生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学习。中德水资源研究所、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中法环境岩土力学合作研究中心、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等也都扎根河海,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