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东南大学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回顾南京长江大...
2014-04-23
东南大学搜索
阅读量:114
2014-04-23ampnbsp钟训正设计的桥头堡“凯旋门”方案(左)被否决,而他的“红旗”方案则被采用收藏达人王世清供图现代快报记者顾炜翻拍现年46岁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而长江大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疑是那巍峨矗立的南北桥头堡。人们路过长江大桥,遥遥就可以看到三面红旗的桥头堡……昨天,“大桥控”、南京收藏达人王世清在盐仓桥广场油运大厦举办了一场“庆五一—南京长江大桥专题收藏展”,展品中有68张关于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图案。据了解,当时一共收到100多份桥头堡的设计方案,其中“红旗”“凯旋门”都被相中。为什么桥头堡选择“三面红旗”方案?昨天,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桥头堡的设计者、东南大学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现代快报记者毛丽萍胡玉梅见习记者俞月花100多个设计方案“五花八门”在钟训正的记忆中,1958年,南京长江大桥就开始桥头堡的设计。“最初设计方案大致跟武汉长江大桥差不多,只是大一号,大桥局不满意,于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桥头堡设计竞赛。这样的一个竞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各省市的设计院纷纷参与角逐。”钟训正说。“当时校(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因为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校领导们决定打破学校教学程序,动员建筑系所有的教师、学生共同设计,先在学校内进行评选,评出的优秀作品再送交铁道部。当时,教师和同学也都憋足了劲,全校共设计了近200个方案,进入初选的有38个。”钟训正表示,当时全国送交的桥头堡方案,可谓“五花八门”:侧面对称式、侧面不对称式、横跨连接式、封闭与半封闭式以及其他类型。在设计风格上,中式和西式兼有,有中国的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城堡宫殿,令人眼花缭乱。钟训正回忆,1960年4月,由中国建筑学会专家组成的设计方案讨论委员会,在南京福昌饭店对全国送交的100多个桥头堡设计方案进行审定,其中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师生送交的38个方案,全部都经过建筑大师杨廷宝的亲自审定。最后,全国送交的方案中有3个呈送中央,有2个是钟训正的作品。在展览现场,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大约30多份当年的桥头堡设计图。这些设计图,有的看上去很现代,有的看上去又很古典。“其实,很多方案都挺好的。当时提倡节俭,造长江大桥的经费有限,所以,那些复杂的设计都没有被选上。”王世清说。最终送审三方案,两方案是“红旗”“当时参评的建筑家很多,北京、上海、武汉等,都是很有名的。”钟训正说,最终三个设计方案被选出来,送交中央定夺,“其中就包括了我的两个方案,分别是‘红旗’和‘凯旋门’,另外一个则是北京建筑科学院设计的,同样也是‘红旗’造型。”两红旗方案有啥不同?钟训正说,他的比较简单,就是两面红旗,而北京的那个比较复杂,除了红旗造型外,还有工农兵雕塑,“我的方案是一个堡上面突出两面红旗,不加任何东西。一加上东西的话,感觉就琐碎了,不突出,远看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小堡上头其他地方再加一些雕塑那都没有问题了,可以近看,形状还是基本上当初那个样子的。”都是“红旗”方案,最后怎么定的?两个方案都是“红旗”,最后为什么选择了钟训正的?钟训正直言:总理拍板。他说,当初方案递到北京后,他也跟着到了北京,去铁道部等周总理的审批,“这个大工程都在周总理那儿定,可是那个时候周总理正好到西南边一些国家那边去访问,去开会,我们就等,一边等,一边再加以修改,当初我这个方案是两面红旗,后来结合当时的形势,改成了三面红旗。”钟训正称,当时在北京等了差不多一两个月,但周总理还是没回来,后来他到上海开会,“铁道部长把这些方案拿到上海去,我们就没有到上海去了,最后说拍板,定了我的那个方案。”他认为,应该是他的“红旗”简洁大气赢了另一“红旗”。“凯旋门”方案,为什么被弃?“凯旋门”方案,也是送交中央终审的设计方案,同样出自钟训正之手。从图片上看,如果采用这一方案,南京长江大桥的南堡和北堡就是两个大大的凯旋门。这个凯旋门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很像,但也加了若干中式建筑元素。“西方凯旋门庆祝胜利,我们中国人没做凯旋门,即使做也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凯旋门做,要加一点中国的传统的东西。”说及这个方案为啥没被选中,钟训正自己分析,凯旋门规模太大,也太重,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交通。大桥桥头堡差点“夭折”虽然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最终定下了钟训正的“红旗”,但是当时由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差点停掉。“停下一段时间,铁道部发动一些人做了很多方案,比较简陋一些。”钟训正称,那个时候提出的口号,一切都简化,“基本上是没有堡了,没有任何标志性的东西。后来中央不满意,一直到1969年的时候,因为大桥基本完工了,马上就要建桥堡,汇报给中央后,周总理定了还是恢复使用原来的桥头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