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我精确制导常规武器防护工程技术大大提升(组图)

2013-08-19   新华网搜索   阅读量:567

试验归来吴本伟摄凝神聚力铸盾牌——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第一研究室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纪实赵杰董立娟刘逢安6年间,11人组成的研究室,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3项,4人荣立二等功,4人次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连续6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第一研究室。11月上旬,笔者走进这个团队,沐浴着创新阳光,触摸着感人事迹,寻找着幕后答案。前瞻视野催生创新理念“创新是科研室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前瞻视野则是开启思想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研究室主任王安宝谈起团队植根创新理念时感慨道,搞不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也就瞄不准技术领域的最前沿,抢占不了解决问题的制高点。高技术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粉墨登场之初,该研究室敏锐地认识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的命中精度越来越高,侵彻能力越来越强,将会对防护工程构成不同程度地威胁。随后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印证了他们的观点。自那时起,这个研究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高级防护专家史维汾、侯岳衡为主体的团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调查了解情况、剖析研究规律,结合我国防护工程现状,针对各种破坏效应,详细规划26项研究课题,勾勒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蓝图。要尽快针对前瞻课题培养储备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研究室先后派出6名技术骨干去解放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攻读防护工程博士。这些博士掌握了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研究方法,萌生诸多创新思维,推动了该领域的科研创新,提升了相关课题的超前技术含量。据悉,在这次前瞻性课题研究中,先后有2名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名博士获得“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3名博士荣立个人二等功。“事关防护工程的研究课题,不具备前瞻性决不允许立项。”这个研究室严格落实所党委课题申报原则。课题研究周期长,少则2年多达10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研究课题缺乏前瞻意识,即使成果出来亦不能解决问题。不仅课题组多年辛劳付诸东流,大量经费也白白浪费。某防护工程建设之初,课题组成员敏锐地思维预测到将会运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板结构爆炸作用下的动力性能,那时尚未见过这方面的报道,更谈不上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和加固措施了。专家组迅速做出决策,立即上马该研究课题,经过4年攻关,解决了无梁板结构设计的核心难题,课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突发事件引起这个团队的高度警觉,要想在某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前提必须在摸清破坏机理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防护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经过研究室全体人员的精心筹划,相关科研课题迅速立项。3年后,各种破坏机理被逐一摸清,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该课题研究成果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个研究室以自己的学术追求和设计水准完成了诸多研究课题。“走一步看百步,重要的是立足现在看长远,他们经过多项课题历练和神圣责任感的专注研究,扑捉课题前瞻性富有独到建树。”该研究所副所长吴向阳自豪地向笔者介绍道。董军(左)邓国强博士做实验聚贤集智夯实创新根基“数学模型介入可能更好些。”“应该删减第二道程序中的3小程序。”“要尽快在试验效果上找到实质性突破。”这是该研究室诸葛亮会上大家进行激烈思辨和讨论时的情景。在每月特有的诸葛亮会上,研究室成员在听取各个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从课题突破点、研究途径、试验方案、关键技术到成果创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确保了课题研究少走弯路。邓国强,话语不多,最大的爱好搞科研。谈起邓国强从事科研工作,还有段插曲:毕业之初他被分配到教学单位,杨秀敏院士通过多方打探,寻到了这块“金子”。当即向上级机关力陈这匹“千里马”放在研究所更能发挥特长,经过多方努力,邓博士终于钻进了科研室。杨秀敏院士心仪编制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冲击爆炸模拟计算程序,是防护工程相关课题研究的必备软件。那时国内相比较而言起步稍晚些,各项技术参数不健全。怎么办?必须尽快自己研发。开发大型系统的模拟计算软件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也不可能有人能够承担这样的难题。杨院士力排众议,坚持课题上马,重担落在邓国强身上。分析试验数据吴本伟摄从预研立项到课题鉴定参加评奖,前后历时整整10年,邓国强不负众望,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最终建立了冲击爆炸三维计算理论框架,编制了56万条语句大型计算软件,组建了分布式并行计算集群和可视化集群,为常规武器破坏效应研究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拟平台。付出就有回报,邓国强现已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个研究室专家们非常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想方设法压担子,为他们创造成长条件。王安宝、杨科之、董军3位同志刻苦钻研与众不同的资质,吸引了室内4位防护工程专家眼球,合力为他们量身定制研究课题。经过多年辛勤浇灌,3位同志现已成为科研室主要攻坚力量,当年承担的研究课题均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研究室要攻克创新型课题,一个课题要具备创新型元素,首先本身要拥有创新型人才,这是第一位。”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张建华对课题研究和人才建设有精辟见解。他表示,肩负创新型课题,人才是关键;创新型课题的核心,就是要拥有创新型人才。目前,这个研究室形成了一支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著名防护专家、5名博士、4名硕士在内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团队攻关能力强的科研创新队伍,形成了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力往创新上聚的良好氛围,相继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解决国家和军队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所领导和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制定科研方案张涛摄使命任务牵引创新实践打造一流团队,瞄准前沿课题,设计顶级盾牌。这是该研究室科研人员面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变革喊出的口号,更是他们迎接挑战诠释出的崇高使命与责任。胡金生所在的年轻骨干课题小组受领某项重点课题研究发现,炸药爆炸只有几个毫秒,结构响应时间有几十个毫妙,高速摄像机无法记录。而高性能热像仪响应时间为2个毫秒,可以用热像技术记录结构响应过程。他们在使命任务的驱使下大胆提出借用热像仪做试验。这个研究室专家组仔细分析试验方案可行性,当场拍板:为了能攻克难关冒险一点试验也要做。第一次由于天气和场地原因,热像仪扑捉到了响应但不清晰。经过缜密分析后进行再次试验,试验结果很成功。还是这个课题小组,受领某项紧急重点课题,涉及到冲击震塌和爆炸震塌两个方面,国内外同行认为两者没有联系,只能分开研究,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而无法应用。小组成员胡金生在摸清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发现两者的某些关键环节相似,找到了其内在联系规律,从而解决了计算难题,课题获得了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杨科之博士在野外试验张涛摄这个研究室学术成果足以骄人,更弥足珍贵的是,每名成员时刻铭记职责使命。他们主要从事防护工程科研论证和技术法规标准的研究等工作,科研工作十分枯燥,每一项成果的取得至少需要3到5年的艰辛攻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军人特有的使命情怀,没有研究室长期以来形成为国防奉献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科研成果的诞生。使命任务牵引固然十分重要,大胆创新实践也不可或缺。杨科之所在科研小组负责某项事关国防和军队某领域发展的重点课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一项在多数人看来土得掉渣的衰减冲击波的方案,所用材料没有先进性,操作也没有技术含量,更谈不上方法科学性。院士专家和室领导看完杨科之模型设想和模拟计算后,坚定地支持课题组的探索。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上级领导和专家们在试验现场看到测量数据后,一致认为:这个成果应用后,一个工程就可以节省几千万元的建设经费,操作十分简便,可以就地取材,经济和军事效益十分显著。这个团队缘何连续多年攻克数十项防护领域技术难题?研究所政委朱洪光说,回顾第一研究室发展历程,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始终紧扣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在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杨秀敏院士在汶川指导抗震救灾林晨摄科学竞争激励创新机制几年前,该研究室受领了某项重点科研课题,要求在较短研究周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取得成果向应用转化。面对全新课题,在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室以具备专业特长为由,破格引入周布奎。“这么年轻能行吗?”“时间这么紧能完成任务吗?”入室之初,有的同志开始担心起来。随着一份科学严谨的实施计划出炉,消除了一些顾虑。接下来,周布奎带领项目组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归纳提炼出了一整套新型设计计算方法。成果在新版设计规范、工程新建和加固改造设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可以说这是个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科技创新,人才是资源,机制是关键。”周布奎破格使用带来的良好效益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机制,这个研究室根据科研使命任务要求,积极更新观念,不断激发科技干部内在活力,为打造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保障。——人才培养紧贴“使命”。他们明确提出科研人员要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紧贴国内外军事领域前沿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通过课题、人才、成果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和成果创新有序循环,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步伐。——考评机制强调“公平”。坚持三公开的人才考评原则,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片面平衡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你好我好的平庸理念。考评坚持鞭策而非扯平,推拉而非撒手,重炼而非丢弃的原则。杨秀敏院士指导博士生群体搭建计算机可视化集群——用人机制突出“破格”。他们始终坚持鼓励团队成员冒尖,不讲年龄,不摆资历,不论职称,重用年轻科研人员挑重担,尊重关心老专家把关定向。近几年,这个研究室放手让几名年轻科研人员担纲重点课题,取得了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课题分配遵循“特长”。他们在课题研究上不讲资历,不惟学历,唯一标准就是根据课题组组长的技术专长,有针对性分配课题和课题组成员,通过提出高标准的成果样式来压担子,让课题组感到任务的艰巨性。——奖励机制强化“重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原则,收入分配与科研人员完成任务的数质量、岗位责任、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挂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要优先晋级、立功、嘉奖,优先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交流。崭新理念提升团队活力,创新机制催生科研效益。该研究室92%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是创新的产物,其中有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野外试验爬山涉水张涛摄团结协作推动创新发展2007年6月,某项防护技术研究课题由于时间紧,课题组感觉已经没有时间再进行修改了。杨秀敏院士坚决不同意上报,他认为课题成果精华没有凝练出来。于是杨院士带领大家连夜逐字审查,将400余页的研究报告删减到了200多页,报告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最终该课题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注定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来完成。”这个研究室的第二课题小组按照任务书完成了某课题既定目标,研究室专家组审查后坚决要求课题负责小组摸清冲击震塌和爆炸震塌之间的内在关系。专家们和课题组一起翻阅相关书籍、查找详实资料进行模拟计算,大大提高了该课题创新含金量,也毫无悬念地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研究室全体同志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精神,使得课题创新点频出,在评奖时令评委们耳目一新。6年前,王安宝由一名普通科技干部被直接提拔为研究室主任。上任之初,他给自己明确目标:领导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要带出一支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创新团体,要像普通战士一样冲锋陷阵、率先垂范。第一研究室每项成果背后无不包含着王安宝的辛勤汗水。2008年冬天,某项课题野外试验,研究室副主任王吉远2个月没回一次家,同项目组人员一道顶着刺骨寒风进行上百次试验操作。协助试验单位的同志们感慨地说:“有这样的领导,工作不做好才怪呢。”据介绍,这个研究室肩负的每项任务,从课题立项论证、制定研究方案到分析试验方案,从撰写研究报告到制作汇报录像各个环节都凝聚着院士专家们的智慧。9周布奎(左)胡金生博士做试验张涛摄有一个明显的事实:近些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往往是一项奖同时奖给几个人。这说明现代科研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努力才能出现卓越成果。鉴于合作、协作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党委“一班人”从团队精神角度做了讲述:“回首我们这个创新团队成长的历程,深深体会到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团队精神是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使命任务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离不开协作,协作才能带来创新。由此,他们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团队创新模式”。即:打破编制小组框框,打破不同专业界限,形成融合技术特长、瞄准学术前沿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在院士专家带领下,这个研究室充分发挥团结集中优势力量,形成难关面前奋勇争先,荣誉面前你谦我让局面,攻克了多项科研难题,填补了近10项相关技术领域空白。“军事变革给研究室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命任务感召着全室人员团结奋进。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科研崎岖小路的攀登中不畏艰难,铭记军人职责,强化价值取向,攻关科技难题,才有希望攀登军队科研光辉的更高点,为国防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采访临近结束时,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卫东对这个研究室的未来做了这样展望。静心触摸该研究室强劲而平稳的脉搏,我们深切地感悟到一个创新团队与一个国家发展的合拍前进。国家兴、则事业兴;事业兴,则科研强。对于年轻的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第一研究室而言,前方的创新路还很长,恰似生命旅程的开始。9(本文来源:环球网。更多精彩,请点击环球网http:www.huanqiu.com)
杨秀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防护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