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南京林业大学“三远三近”开拓科研新路

2012-09-16   北京林业搜索   阅读量:98

ampnbsp在江苏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很惊人:40年前江苏林木蓄积量为零,如今,江苏以占全国0.58%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6.58%的林业产值。其中,杨树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杨树栽培与加工为主的林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0%以上。ampnbsp这一切,离不开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明庥带领科研团队近40年的科研攻关。他们从无到有,缔造了杨树产业。ampnbsp同样在南京林业大学,还有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为了让家乡青青翠竹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他42岁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30多年来,张齐生带领团队把小竹子做成竹材大产业。他的研究登顶世界竹材工业化利用至高点,他的成果让百姓笑“竹”开颜。ampnbsp在南京林业大学,服务民生不只是这两位院士的天职,它成为了学校多年产学研工作的目标和特色。“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与70多个省市、县政府和大型骨干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35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目前,每年学校在研的500多个项目中,科技为民服务、委托及产学研项目超过70%。ampnbsp科研瞄准未来远一点ampnbsp成果距离百姓近一点ampnbsp作为以林业为特色,以资源、环境、生态学科为优势的南林大,学校的科技服务社会目标定位是,既要解决民生现实问题,更要注重长远,让未来利益与现实利益有机结合。以王明庥带领团队缔造杨树产业为例,上世纪60年代,王明庥下放到大丰、东台务农,当地“冬天风起飞沙遮天,春天雨后碱花连片”的恶劣环境,让他萌生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念头。然而,在中国林业史上,只能在北方才能营造杨树成片林。在苏北这片土地上栽种杨树,这是中国林业史上的突破。王明庥突破了原有的旧框框。将从国外引进的10个南方型黑杨派无性系插穗品种,精心培育成苏北的产业大树、生态大树。他们先后培育出符合中国黄淮海平原生长的14个新品种;在苏北泗洪、泗阳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杨树基因组研究及抗病育种分子生物学研究,筛选出18个抗黑斑病的相关候选基因,并进行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领跑了当今杨树产业发展,而且为子孙后代蓄积了大量的种质资源。ampnbsp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变成百姓的现实利益。为了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南林大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成了“泥腿子”。40年前,老百姓看不到种杨树能发“杨”财,根本不愿意种。为了推广杨树,当时,王明庥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课题经费买树苗,用扁担挑着树苗挨家挨户送给农民,而且还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种树。为百姓送技术上门是南林大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学校仅在江苏省就组织了600余名专家深入到农户、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现场指导。ampnbsp科技服务链条拉长远一点ampnbsp技术组装距离百姓近一点ampnbsp南林大的科技服务民生强调纵向延伸产业链与技术链条,横向服务重视技术有机组合叠加的模式。以张齐生率领团队开展的竹材工业化加工利用为例,张齐生服务竹材加工产业30多年来,不断实现学科跨越与自我超越,不断引领竹材产业的技术发展。1981年张齐生从木材加工跨越到竹材加工,此后7年攻关,研发出竹材高温软化展平技术。为了让科研成果能真正转化,张齐生又和企业联手开展竹材产品应用试验,攻克研发和应用中的技术难关。他们研发的产品应用于我国40余家汽车制造厂的构件中,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他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专利创造金奖。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张齐生用17年时间的攻关,成功研制的竹木复合结构集装箱底板,被世界多国公认性能达到并优于用硬木制作的底板。张齐生率团队与企业合作,在南方竹区建立多家工厂,近3年累计生产集装箱底板66.5万立方米、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和各类车厢底板8.13万立方米、竹木复合地板850万立方米,累计实现销售42.86亿元,可节约代用各种优质原木188万立方米。ampnbsp张齐生在研究竹材加工利用中,更注重学科的交叉与技术的叠加,让科技在服务民生中发挥最大的效应。他们以竹子枝叶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研发的生物质同时制取炭、气、液产品的技术,让农林废弃物可同时发电、制备竹炭,还能制造营养液浇花、种菜。在南林大进行技术组合与集成,更好服务百姓企业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学校把良种培育与丰产技术组合,让百姓不但有上好的树种还能有丰产技术;把树木培育与木材加工利用、林产化工技术打包组装,不但保证了树木能快速成材,还能保证木材有好的利用。把木材加工与家具设计、制造技术组合,什么木材适合什么家具,让木尽其材……ampnbsp环保意识谋划长远一点ampnbsp解决难题贴近现实一点ampnbsp“大生态、大环境、大林业是学校的专业背景,也是学校的服务内容。”南林大校长曹福亮这样说。在科技服务民生中,南林大一方面注重长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现实难题,开展污水、垃圾、废弃物等有效利用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面对稻草大量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周定国教授领衔的团队以稻麦秸秆为原料,以不含甲醛的异氰酸酯为胶黏剂,制成无甲醛释放的稻麦秸秆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可用于家具制造和室内装修等,每亩稻田能为农民增收120元。ampnbsp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上刚刚掀起功能糖研究热潮之时,余世袁教授领衔团队针对我国功能糖产品品种少,尤其是缺乏高品质功能糖产品的现状,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功能糖产品。对功能糖中生理活性最高、技术难度和成本最大的低聚木糖制备技术进行攻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身特色的农林废弃物生产低聚木糖集成化技术,首次在国内外创新性地将低聚木糖作为饲料添加剂大规模地应用到养殖业上。ampnbsp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类木材垃圾每年可达6000万吨。朱典想教授等研发的木煤生产技术,让所有能燃烧的垃圾变成能生产木煤的原材料。他们研发生产1吨木煤颗粒燃料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1吨二类烟煤,木煤生产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项成果如今已经在河北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同样面对城市污水,学校专家用生物竹炭治理污水,只要0.6元钱就可以将一吨微污染水净化成饮用水。(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