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才鸿年、薛群基、杨裕生:石墨烯产业如何破除"紧三步"魔咒?

2014-04-14   中国工程院搜索   阅读量:114


    “先是一哄而上,接着产能过剩,后来不得已淘汰落后,稀土、乌木、钢铁、碳纤维行业走的都是这三步。”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专家才鸿年,对近年来材料领域不少行业的发展表示可惜,“这样形成的产业大而不强”。

    4月1日,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的院士、专家在北京为石墨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0到1的能力还没有,1到10000的过程又不搞‘计划生育’。”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魏飞认为,基础研究没做扎实,就盲目追求产业体量的“紧三步”模式,在石墨烯产业发展中应极力避免。

    通过探讨石墨烯研究现状、对比借鉴其他产业发展、综合各界对石墨烯的规划,专家提出了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稳三步”,即基础研究要精细化、多元化,产业发展要着眼长线,环境问题要先考虑。

    “2013年,我国石墨烯相关国际论文刊发总量世界第一,但原创性工作很少。”中科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高鸿钧说,尽管出现了国际知名的研究组,但我国石墨烯研究面仍需拓宽。

    “全世界都在研发阶段,工程化问题还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特种润滑材料专家薛群基认为,石墨烯要进入产业化、工程化,精细研究非常重要,“4个分子层的石墨烯起到的润滑效果最好,6层石墨烯能起到防腐效果,这些理论上的精细研究是产业化得以科学实现的基础”。

    “对规律的研究还处于朦胧状态时,在产业上很难有明晰的把握。”薛群基说,这就需要审慎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结合。针对目前已掌握的石墨烯特性,他提出,如何通过生产工艺稳定生产,有没有更优工艺,除了作为添加剂应用还能不能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探索不该拘泥于现有产业,而应该有多元化的发散性思维。”魏飞说,“过往的经验证明,最大的拉动,往往出现于目前并不存在的产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超对此表示赞同:“不能是现有产业的简单叠加,要想现在不敢想的,比如石墨烯可不可能在空间失重的情况下生产?”

    “放长线钓大鱼。”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杨裕生建议,在聚集科研资源上、在石墨烯产业主体培育上,应拓宽思路、发挥创新性,“要把全国的力量调动起来。各地政府应该有全国视野,具备一盘棋的发展眼光”。

    “从提出概念到量产,到稳定质量,工业界接受批量运用,这个过程起码需要四五年。”魏飞建议,政府要在高端和产业引领性上做文章。他给出可借鉴的思路——以石墨烯元器件产业发展为例,可以先发现器件“原型”,1000个原型中有1—2个产品能爆发就很好了。

    “工业卫生也要作为重要问题来研究。”杨裕生认为环境影响是产业发展必须要提的一环,“目前已经发现同为纳米材料的碳化硅生产厂周围的肺癌发病率明显提高”。

    “石墨烯是很轻的粉体,如果作为干粉使用,有没有防护办法?”杨裕生提醒,“纳米材料是双刃剑,希望在石墨烯发展过程中,早点重视环境问题。”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专家
才鸿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属材料专家
薛群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特种润滑材料专家
  • 杨裕生
  • 才鸿年
  • 薛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