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可片面追求高比能量。”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要全面推进高安全与高比能量电池发展,特别是全固态锂电池,不要急于大规模装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新型电池产业前景可期,但也面临着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挑战。此次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聚焦新型电池产业发展,院士专家、企业家、投资人齐聚一堂,助力破解新型电池技术瓶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电池,驱动能源行业变革
新型电池是指采用新型材料、新型结构或新型工作原理,以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或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电池产品,通常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标志着锂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始。中国随后开始引入锂电池相关技术,并将其主要运用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上。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电池进一步发展到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和寿命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李文荣介绍,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之一,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持续提升方面存在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6年,全球锂电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钠离子电池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雷表示,钠离子电池一方面可以解决现有电池化学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用场景多样且具有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势,因此在未来有良好发展前景。
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固态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全固态锂电池和硫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固态电池研究的两大方向,需关注电解质材料、界面相容性等关键技术难题。与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相比,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有效避免了漏液、燃烧等安全风险。同时,固态电解质的高离子电导率使得电池能够实现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能量密度。
新型电池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多个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在电动汽车领域,宁德时代高级项目经理占懿表示,通过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不断创新,电池性能不断提升,助力电动汽车实现更长续航和更快充电。在储能系统方面,新型电池作为关键组件,有效平衡了电网供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在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新型电池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破解发展难题,共筑绿色未来
尽管新型电池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如技术瓶颈、资源限制、回收处理等多重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推动新型电池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裕生指出,以全固态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在电解质材料、界面相容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导致成本高昂、性能不稳定。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材料优化,固态电池的性能将不断提升,其商业化应用指日可待。
废旧电池的处理是另一大难题。李文荣表示,像铅酸电池可以达到95%以上的回收利用,而锂电池却非常低,最开始可以说基本没有回收价值,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发展,现在锂电回收率大概在10%左右,仍然不高。
代表着“绿色”的新型电池,只有实现高回收利用率才能更加低碳、环保。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雷表示,电池回收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新型电池的市场接受度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市场接受度,企业需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新型电池技术的认知和信任度。“新型电池产业的发展,要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科研科技任务中,多部门共同研发新型电池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马种会建议。
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更是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面对技术瓶颈、成本挑战及市场接受度等多重考验,各界需携手并进,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与突破的新路径,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带来新机遇,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记者 刘雪洁 蔡琳)
[ 责编: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