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 矢志卓越
为中国式现代化勇毅前行
——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
亲爱的2025级研究生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喻园迎金秋,风华启新程。今天,我们齐聚这所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森林大学,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怀揣梦想、奔赴而来的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欢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华科大,青春的接力始终薪火相传,你们当中:有同学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并屡获嘉奖;有同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有同学在祖国边疆支教,把理想种进孩子们心田;有同学长期投身公益,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成功捐献;有同学怀揣着“冠军梦”,在世界体育赛场上为国争光。无数种“追求卓越”的方式,绽放着青春的无限可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在你们眼中,我看到了百炼成钢的坚韧,也看到了将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洪流的担当!
当你们踏入华科大校门,便与这所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学府紧密相连。七十余载栉风沐雨,我们始终弘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传统,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矢志“顶天立地、追求卓越”,激励着每一代华科人奋勇向前,挺膺担当。
同学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学校一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你们搭建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你们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作为华科大研究生,更应在国家急需处挺身而出,于民生关切时主动扛责,不满足于 “做得成”,更要追求“做得好”,锻造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硬实力!在此,我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愿你们以爱国爱民的情怀,锚定人生“坐标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被誉为“人民医学家”的裘法祖院士当年辞去德国医院的外科主任职务,婉拒了导师和友人的挽留,毅然回国,加入报效祖国的行列,在同济的手术室里开创了中国现代外科学体系。2008年,94岁高龄的他,还在为汶川地震灾区来武汉的42名伤员会诊,用一生诠释了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守。
裘法祖院士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朴实无华的品质,更有着医学大家的大爱之心。他常说:“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这份深情,正是心怀家国的生动写照。
同学们,当你们刷到“天舟八号”将华科大师生们制作的74块模拟月壤砖送上太空,为将来在月球上盖房子积累科研数据;当你们看到我校机械学院团队研制的关键核心基础元件,首次并批量应用于在?“9·3阅兵”中亮相的多个大国重器。这些时刻都在印证:华科大人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国家社会发展注入力量;你们的每一个梦想,都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找到广阔舞台。
愿你们以锐意攻坚的魄力,筑起强国“硬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华民教授,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攻坚破局的科研路,攻克了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他们直面材料成形软件“卡脖子”的难题,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三代人接力攻关,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材料成形工业软件,站在世界能源革命最前沿,研制的锂电装备世界领先,助力我国锂电产业引领国际。团队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浪潮中挺起中国脊梁,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同学们,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之路,不仅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更是以创新突破回应时代呼唤的实战征程。希望你们始终将个人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真正扛起“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筑起坚不可摧的“硬脊梁”。
愿你们以协同共进的合力,注入创新“强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我校本硕博校友、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院士,前不久荣膺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方院士和团队在拓扑电子材料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使我国拓扑物态研究站在了国际最前沿,这一科研成果的取得正是协同攻关的生动体现。
拓扑电子材料研究需跨越理论、计算、实验等多领域。方院士带领团队和其他科研团队分工协作、紧密联动,从理论计算和材料预测出发,推动实验验证,加快了拓扑体系和材料研究进程,让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方院士说:“在合作中,无缝衔接、全链条互动是成功的关键。”
同学们,当今科技前沿的突破,离不开多领域力量的汇聚。希望大家在科研中主动搭建协作桥梁:既要深耕自身研究方向,筑牢专业根基,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学会在交流中整合资源、互补短板。以协同为纽带,将个体智慧融入团队合力,在破解复杂科学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研究的边界,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动能。
同学们,研究生阶段是创新思维迸发、实践能力跃升的关键时期,学校始终致力于让你们“站到创新最前沿、活跃在实践第一线”。在这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高端仪器随时为你们的奇思妙想提供支撑,工程师技术中心的“卓越项目”等待你们将成果落地落实;“揭榜挂帅”平台让你们直击产业痛点,服务地方发展;“乡村振兴”项目让你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中国。希望你们把实验室当作创新的阵地,把社会一线当作成长的舞台,努力成长为富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厚人文底蕴和宽广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同学们,研究生生涯的序幕已缓缓拉开,华科大将成为你们逐梦的沃土、成长的港湾,助力你们实现梦想、成就自我。愿你们牢记“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挺膺担当、矢志卓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精彩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