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青春织医梦 星火启新程——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詹启敏在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25-06-13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阅读量:214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

    大家晚上好!

    梅熟雨霏,万物繁茂。此刻,晚风带着栀子花香拂过校园,仿佛在为你们的青春礼赞鼓掌。今天,我们相聚在此,隆重举行苏州医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首先,我代表苏州医学院,向3115名完成人生重要跨越的同学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所有托举和陪伴你们成长的师长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深夜刷题时突然抬头,发现窗外的星光和心底的某个声音重叠;

    实验失败后握紧拳头,听见自己说“没什么,重新开始,下次一定要成功”;

    帮患者做心肺复苏时,莫名觉得这双手有了超强的能力

    ……

    其实,这些都是“青春梦”在我们身体里生根发芽的声音。

    有人说,青春的梦想就应该是吞海揽月但我想说:

    当你们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两点,用数据证明一个个科学猜想;

    当你们在球场上摔倒又爬起来,只为那句“我们永不言弃”;

    当你们在病房俯身倾听,用温柔的话语驱散病痛的阴霾

    ······

    这些瞬间,不就是“青春逐梦”的模样吗?所有“青春梦”的启航,都始于照亮星辰的每一簇微光!这些小小的微光终将在你们守护生命的征途上,照亮更远的前方。

    你们“披星而往,循光而行”,青春由磨砺而出彩。当你们沉浸在《生理》《生化》的解题探索中,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笔记,早已成为“构筑知识殿堂”的基石;当你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时,那些反复勾勒的细胞图谱,撰写出生命密码的永恒诗行;当你们身披白大褂化身“守护人”,那些不眠的时钟刻度,都化作医者仁心的年轮。漫漫求医路,你们用无数个“第一次”将少年意气淬炼成悬壶济世的铮铮风骨。所有熬过的夜、流过的泪、错过的节日,都已在灵魂深处留下永不褪色的医者印记。

    你们“采星铸梦,撷辉织途”,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从菁菁校园到社会课堂,你们在志愿服务中“挺膺担当”;从基层一线到偏远山区,你们在医者仁心中“悉心耕耘”。你们中有人在社区义诊时,用便携式心电仪为居民朋友“把脉问诊”;你们中有人在实验室钻研时,用基因测序仪为人类健康“破译密码”;你们中有人在新药研发时,用新型靶向材料为肿瘤患者“精准索敌”;你们中有人在失能照护时,用倾听与陪伴为卧床老人“守护尊严”;你们中有人在投身西部时,用全科医术为村民健康“固本培元”。在医者的征途上,你们以仁心锻造生命铠甲,无畏前行,用丹心守护人民健康!

    同学们,医学的发展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充满挑战的时代。医学创新的边界正快速拓展,生命健康的疆域需恒心守护。113年前,著名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了苏州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私立西医院校,1912年我国有两所由中国人创办的西医学校,一所是现在的北医(1912年10月26日),一所是苏医(1912年3月19日))。张謇先生可能未曾想到,他创办的医学堂会在百年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生物医药人才,不断以科技创新力量践行着守护人类健康的初心。虽屡经颠簸,辗转办学,但始终不忘初衷。从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到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苏医人的奋斗始终激荡着两个永恒的命题:“如何用医术守护生命?”“如何用创新护佑健康?”

    作为你们的老师和学长,我愿分享我的医学之路:1977年,我成为恢复高考后首届苏医学子,开启与母校的半生羁绊。毕业后,我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深造,然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工作学习了17年时间,回国后分别在协和和北大工作,但始终心系姑苏。2022年重返母校——这不仅仅是跨越40年的回归,更应该是一个苏医学子的圆满闭环。

    今天,回归母校的我,将目送你们奔向远方,时光流转改变了我的身份,但与母校交织的情感与眷恋永不褪色。在今晚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我想对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你们,道几声祝福,寄几份厚望,愿你们在长风中舒展羽翼,在星河里点亮航标。

    第一,以创新为擎——塑造生物医药新未来。

    真正的创新不是替代,而是赋能。当基因编辑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当纳米机器人穿梭于血管网络,生物医药的边界早已突破单一学科的壁垒,演变为多维度交叉的创新领域。"医药学+X"的融合浪潮正在重塑行业生态,这既是学术前沿的召唤,更是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担当!

    需要你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希望你们能大胆拥抱AI、大数据、纳米、医学人文等“他山之石”。需要你们“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潜心磨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在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突破。需要你们担当起“兼济天下,普惠众生”的使命:生物医药的创新成果,不仅惠及基层,更能跨越地域,让更多人享有健康福祉,这是新时代医学青年的“大医精诚”。愿你们以开放胸襟拥抱跨界融合,用科技温度丈量人文尺度,在"医药学+X"的星辰大海中,与志同道合者并肩同行,共同绘制健康中国的壮美画卷!

    第二,以仁心为灯——照亮健康前行路。

    优秀的医者应该拥有两个翅膀,一个是精湛的医术,另一个是厚重的人文情怀。在医院的ICU,AI系统每秒都能分析百万级生命参数,但最终按下ECMO启动键的,永远是浸透汗水的医者之手。我们的使命,不止于用手术刀和药片救人,还要用一颗滚烫的心焐热每个患者的心窝。医德是医者最厚重的盔甲,医风是职业最恒久的守望。

    希望你们每次查房问诊,都能用专业温度守护生命;希望你们每次研发新药,都能用仁爱精神践行初心;希望你们每次科学探究,都能用卓越匠心追求真理。当你们真正蹲下来感受患者的病痛,才能明白“妙手回春”四个字里藏着多少“医者仁心”的高尚。未来的医路或许布满荆棘,请保持那份滚烫的赤子之心。你们终将会感受到:真正能治愈这个世界的,从来不是某项颠覆性的技术,而是医者心中永不熄灭的仁爱之光。

    第三,以担当为笔——书写健康中国的医者画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不是轻飘飘的誓言,而是要用青春丈量的责任。回望苏医人的精神谱系,我们看见数代攀登者的足迹。陈王善继教授在放射医学领域“十年磨一剑”,成为我国临床影像诊断的领军学者;陈悦书教授和阮长耿教授在血液病领域勤奋深耕,使苏医的血液病学科傲立潮头,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如今优秀青年学者王殳凹教授团队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引领学科发展。因此,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当下,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正在展开。希望你们能够做到顶天在《自然》《科学》《细胞》见证下破解生命密码;希望你们亦能够做到立地让先进生物医药技术走进乡村基层。每一次精准诊疗的落笔,都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郑重作答;每一抹普惠医疗的晕染,都在续写“岐黄之境”的当代传奇。从实验室的“科研竞逐”到医院病房的“健康守望”,从城市三甲的“金针度人”到乡村社区的“悬壶济世”。当你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仁心融入民族复兴路,健康中国的宏伟画卷必将因你们的担当而波澜壮阔、永续长青!

    同学们,他日山海相逢,愿你们以使命相聚。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坎坷,只要心中有志向,脚下就有力量。希望你们谨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院训,迎着朝阳出发,向着星辰大海前进,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实现青春梦想。

    同学们,他日杏林重遇,愿你们以仁心守己。你们将共赴一场关乎生命、科学与人文的崇高之旅。愿你们能让青春的脉搏始终跳动着科技创新的旋律,让梦想的羽翼永远承载仁心仁术的温度。时间和实践会告诉你们,医学和健康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

    亲爱的同学们,此去山高水远,愿你们以初心赴使命,以微光聚星河!纵使前路漫漫,请牢记:医者之光从不局限于聚光灯下的辉煌,而在于日复一日的持续坚守中所以别怕梦想太小,别觉得自己的光不够亮,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把每个平凡的日子活出意义。这,便是医者的至高境界;这,便是新时代苏医人最炽热的奔赴!

    最后,再次衷心祝福同学们,毕业快乐、展翅腾飞!愿你们前程似锦,所愿皆所成!

    母校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期待大家硕果盈枝、鹏程万里!

    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詹启敏院士送给毕业生的特别礼物——由他亲自作词并演唱的歌曲MV)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来源:毕业典礼秘书组

    编辑:张钰

    审核:王欣 吴德建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子肿瘤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