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课本里的科学家|王选:让汉字走进计算机的“当代毕昇”

2025-05-06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47

    编者按

    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北京市科协推出“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实验,以好奇心为火种,照亮科学探索之路。

如今
当我们用电子设备

轻松获取中文信息时

都应当铭记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让古老的汉字成功融入数字时代

推动中国印刷业实现了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历史性跨越

这位被誉为

“当代毕昇”的科学家

就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王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

节选了王选于1998年10月

在北京大学所作的演讲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主要聚焦其第六个抉择

“大力扶植年轻人”的相关论述

本期就来回顾这位科学家

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

人生轨迹

冷门赛道的“拼命三郎”

    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两年后,面临专业选择这一人生重要节点,他毅然踏上了当时尚属“冷门”的计算数学之路。

    在许多成绩好的同学倾向于数学或力学专业时,王选却独具慧眼,看到了新兴学科所蕴含的无限可能。他认为,新兴学科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越广阔,发展前景越大。

    更关键的是,王选敏锐地捕捉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将“计算技术的建立”列为重要科学技术任务这一信号。他坚信:“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参与了“北大一号机”的设计改进工作,这是王选(右一)与计算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王选对专业全情投入,经常加班加点,其间还闹过笑话。一日,王选上早班,迷迷糊糊穿了一件衣服就去了实验室,从凌晨5点工作到中午11点多,直到去食堂吃饭,才被同学发现——他错穿了室友不合身的衣服,把自己裹成了一个“肉粽”,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参加了北京大学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他住进实验室,全身心投入科研,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最紧张时曾连续40个小时没合眼,因此被称为“拼命三郎”。

    1961年,王选做出了人生中又一重要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研究,同时不放弃硬件,开展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他养成了每开展一个项目必先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提升英语阅读效率,1963年起他开始坚持英语听力训练,连续两年多每天收听半小时,这不仅提高了他的反应速度,更为他了解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了帮助。

“748工程”的攻坚岁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印刷业仍采用铅字排版技术,存在效率低下、能耗高、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出版一本书往往需要一年左右时间。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采用“电子照排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照相排版。

    1974年,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即“748工程”。王选意识到,汉字照排技术可能引起汉字印刷术的一场革命,人近中年的他毅然投入这项工程,承担起“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发重任。1976年,王选提出的技术方案获得认可,他被任命为该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然而,摆在王选面前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如何让计算机接纳汉字,将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进计算机中。在当时,要把数以万计的汉字字形放入只有几兆存储量的计算机里,无异于天方夜谭。

    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但王选没有被这些声音所动摇,他坚信,一定能够找到让“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途径。

    为了确保每个字的质量,王选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当时由于没有可以直观显示字模效果的显示器,团队只好用宽行打印机将压缩后的字形信息数据打出来,再逐个核对。

    他们在坐标纸上一笔一笔地画出字形,以此判断输出错误的原因——究竟是字模制作的问题,还是生成器问题。每种字体都有100多个字的字模信息需要王选和团队人员逐一检查、修改。

    经过日夜奋战和艰苦攻关,王选和科研团队终于在1979年7月27日成功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注:报纸上标注的7月1日为排版开始时间)

我国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首张报纸样张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逆袭

    原理性样机的成功并未让王选停下脚步。

    1979年后,英国、日本、美国的厂商纷纷涌入中国,在这片诞生印刷术的古老土地上,自信地推销他们的汉字照排系统。当时,国内已有部分报社采购了国外的系统。

    “不能拿了国家的钱,只是做了一个实验。”王选决心走出实验室,与国际厂商一较高低。有人冷嘲热讽:“国外都已经研制成功了,系统都买进来了,你们还研究啥,你们这个‘748’不如改叫‘气死吧’。”

    是退缩,还是迎战?王选的回答斩钉截铁:“高科技产业要做到顶天立地。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我们的成绩只等于零。”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王选带领从全国调集的100多名业务骨干,联合多家协作单位,开始了艰难的攻关。1985年1月,系统交付新华社使用。然而,使用过程中问题频出:抖动、变字、丢字模……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团队迎难而上,逐一攻克。最终,中文激光照排系统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随后,《经济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相继采用该系统。王选团队不断迭代更新,1988年底,Ⅳ型系统开始在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由于其性能优良、系统稳定、价格低廉,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1987年5月,经济日报社在国内率先采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 图片来源:“北大发布”公众号

    短短几年间,国内99%的报社、90%以上的出版社和印刷厂,全部用上了这一技术。王选不仅成功将外国公司挤出中国市场,更将核心技术的主动权牢牢握在中国人手中。

甘为人梯的智者胸怀

    后来,王选带领青年骨干不断创新,在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为我国信息技术及应用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93年,56岁的王选向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提出正式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支持和培养年轻人。他郑重宣布,“今后衡量王选贡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他发现了多少青年才俊,是否做到了‘爱才如命’‘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老骥伏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王选这样说道。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入选第二位,与名列第一的“两弹一星”仅差一票。王选也因此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王选的一生,正如他所说:“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很多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协.《大国脊梁》纪录片

    2.“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告别铅与火丨“当代毕昇”与“748工程”→

    3.“北大发布”公众号.传承科学家精神 | 告别“铅与火”——王选院士与“748工程”

    4.《自然辩证法通讯》总186期.“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研究

    5.北京科技报.他把汉字装进了电脑!“当代毕昇”王选与激光照排的往事

    6.丛中笑撰文.王选:“当代毕昇”与文化自信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吴洣麓

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机及应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