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增强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能力
谭铁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守住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创新理论固本培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要积极拓展育人空间,夯实育人阵地,深化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赋能,推动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
二是要抓住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要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配国家需求、适配时代特点、适配学生发展”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赋能为契机,促进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等路径,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创新网络,想方设法用好用活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要着力增强高校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学术评价等方面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切实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
三是要突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增强基础研究原创能力,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深耕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组织化推动跨学科团队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担当作为;要持续深化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度合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要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助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投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实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王 瑶
END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编辑、制作:程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