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纵深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逻辑与路径

2025-04-20   中国高等教育   阅读量:57

    编者按: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要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本期专题聚焦研究如何推进高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做好高校党建工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纵深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逻辑与路径

张  荣

    ◎摘  要  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要求,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在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认识不够深刻、载体不够丰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高校要把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作为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保障、战略支撑、实践路径和内生动力,探索以“双重责任、双重动力、双重保障”为逻辑主线,以队伍、平台、机制、文化“四个融合”为实践进路的“三重四融”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校党建;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挥党建工作在把准方向、整合资源、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党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也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推进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1.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首先,推进深度融合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高质量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其次,推进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高校推进深度融合,就是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最后,推进深度融合能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推进深度融合,就是将高校的目标任务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要求

    面对全球格局的历史性演变和教育模式的系统性重塑,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等教育必须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纵深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首先,推进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刻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要求。坚持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深刻把握“政治属性”这一本质属性,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才能坚持“人民属性”这一价值追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坚持“战略属性”这一重要使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次,推进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度聚焦“六大特质”,持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只有推进深度融合,才能在一流党建的引领中提升高校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最后,推进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入理解建设教育强国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要求。高校在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普遍联系和系统集成的观念,找准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

    党对高校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与其他大学制度的本质区别。首先,深度融合能够强化党政协同、压实责任链条,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事业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其次,深度融合能够最大程度地统一思想、调动力量、凝聚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保障高校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最后,推进深度融合,能有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才能更有效地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效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守正创新中对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高校在推进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推进深度融合的认识不够深刻,尚未形成互融互促的强烈共识。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干部教师尚未立足高校事业发展全局把握融合的目的和意义,对党建与事业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的重要性、相互赋能的有效性以及相互促进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同时,高校党委部门与行政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与非教学科研单位等机构对于融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差别,推进深度融合的合力不够强劲,难以形成党建与事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工作局面。

    二是推进深度融合的载体不够丰富,尚未建成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强大支撑。能够适应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新变化、新要求的平台载体不多,整合度不高。一方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更多融合性强、实效性强、影响力大的活动载体有待发掘和培育;另一方面,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与学科属性、专业特色、校本文化紧密结合的融合平台还不够丰富和有效。

    三是推进深度融合的机制不够健全,尚未激发推动发展的强健效能。一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整体协同性还不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检查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高校部门之间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二级单位党政议事决策和沟通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校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激励措施不够有效。

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逻辑理路

    党建与事业发展不是单纯的合二为一,是彼此支撑、相互赋能,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在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双重责任、双重动力、双重保障”使党建与事业发展二者共同发力、合力向前,实现“1+1>2”的叠加倍增效应。

    双重责任,一方面是指学校党委要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共同肩负起学校党建任务和事业发展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双重动力,是在党建与事业锚定共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一方面,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指向的牵引动力,牵引着学校党的建设和各领域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形成以党建优势赋能事业发展的引领动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不断塑造形成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双重保障,是指既要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优势,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确保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登高攀峰。同时,也要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扎实推进队伍、平台、机制、文化“四个融合”实践,走出党建与事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融合新路。

    1.建强一流队伍,有力支撑深度融合

    一流队伍是支撑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高校要牢牢把握理论学习、选人用人、培训培养“三个重点”。一是在强化理论武装中根植深度融合理念。统筹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依托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读书班,“三会一课”制度等,建立党建与事业发展“嵌融式”学习模式,落实师生党员基本培训全覆盖工作。二是在锻造干部人才中突出深度融合导向。推进深度融合,首先是党政领导班子的和谐融合。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提高运行效能,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在增强本领素质中提升深度融合能力。将教育培训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战略性工程抓实抓好,通过分层分类办好书记政治能力提升班、书记院长履职能力提升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教师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着力锻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党建的高素质党政队伍。

    2.建设多元平台,有效促进深度融合

    多元平台是推进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通过搭建研究、实践、发展“三类平台”,为实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载体。一是发挥学科优势,建好融合研究平台。高校要围绕党建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学理化阐释,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深入开展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关研究,高质量开展全国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有关课题研究。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强化融合实践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难题,在国家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党组织,做到应建尽建,实现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融合发展平台。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与党政军民学社会各界广泛建立联系,打造“党建+”共建共融共享平台组织模式。

    3.建立高效机制,有序保障深度融合

    高效机制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高校在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探索完善议事决策、贯彻落实、评价激励“三项机制”,保障深度融合有序推进。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完善一体谋划的议事决策机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党政班子议事决策制度中,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协同、学院落实、师生参与、制度保障的工作体系,促进党政协同,提升决策效能、保障融合成效,一体推动学校重点工作层层落实。二是注重聚能破壁,完善一体部署的贯彻落实机制。以责任清单推进融合工作落实,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深度融合的具体任务中,压实党组织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联络机制,聘任一批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完善一体考核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深度融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要求,将“一岗双责”履职情况作为行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必述内容,将党建工作和业务目标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举办年度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会议,加强总结凝练、激励担当作为。

    4.建构文化生态,匠心涵育深度融合

    文化生态是涵育深度融合的灵魂根脉。高校要着力涵育奋进文化、党建文化、校本文化“三大文化”,为党建和事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一是以奋进文化精神指引方向。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领航,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提高党建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强化日常浸润,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涵养校园文化建设,团结带领师生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二是以党建文化品牌打造典范。深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重点任务,深化全国高校党建“双创”“双百”“强国行”项目建设,强化“有组织”培育选树和重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学校各级党组织持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打造党建特色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有力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效整体性跃升。三是以校本文化内核汇聚力量。深入总结和阐释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校史校训等精神文化内涵,编创校史精品剧目,编印党建与校本文化生动融合的“校本教材”,建设历史文化展馆群,将优秀文化融入党建思政活动中。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5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郭乙妹

END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编辑、制作:程   旭

张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材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