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冰川敢死队队长,勇攀科学高峰 | 姚檀栋

2025-04-1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08

    编者按

    2017年4月19日,中国科学家姚檀栋获颁维加奖,这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姚檀栋,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山地冰芯和冰川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杰出贡献。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从未受过专业登山训练,却在40多年里走遍了青藏高原的主要冰川。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这一座座让人望而生畏的雪域高峰,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在海拔超过6000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川和纳木那尼冰川长期工作,还几度登上海拔超过7000米的慕士塔格峰冰川和希夏邦马峰冰川工作数月,成功钻取众多记载着历史气候变化记录的冰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冰川学研究纪录。

    他就是姚檀栋,40载爬冰卧雪,只为探究青藏高原隐藏的生态谜题,为祖国守护最后一方净土。

姚檀栋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冰川敢死队队长

    2015年,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川,一支科考队伍行走在冰天雪地里。

    科考队员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体力。有的队员还会感觉头疼、恶心、气喘、关节疼痛等。

    但每个科考队员都时刻紧绷着神经,因为他们脚下的冰川十分危险,一个疏忽就可能掉入几十米深的冰缝,吞噬掉科考队员的生命。

    在古里雅冰川6700米处,他们还是突遇冰裂隙,有人掉落。幸好这段冰裂隙不到2米深,科考队员事先在彼此腰间系上了绳索,才防止突然掉落救助不及,及时化解了危险。

    这支经历生死考验的科考队伍的领队,就是姚檀栋。他笑称自己是“冰川敢死队队长”。他平时话不多,是个“行动派”。每次带队去青藏高原野外科考,不管是险坡还是顶峰,他总是“第一个上”。

姚檀栋在古里雅冰川考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古里雅冰川科考,姚檀栋带领科考队,在茫茫雪原上地毯式扫描,几次遭遇12级暴风雪,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钻取了全长308.45米的冰芯,这是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钻取的最长冰芯,并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一次钻取最多冰芯数量的纪录。

首位获得维加奖的中国科学家

    古里雅冰川科考只是姚檀栋冰川研究生涯里的一个片段,过去的40多年,到过青藏高原多少次,他已经数不清了。他和同伴们都经历过生死考验。

    跟随姚檀栋的学生曾这样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会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风雪呼号中,谁也不知道脚下有没有夺命的裂缝。

    就是在这样的危险极端环境下,他带领科考队,先后成功在祁连山敦德、达索普、古里雅、普若岗日、慕士塔格、珠峰东绒布冰川等世界高海拔地区钻取冰芯,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

    为了表彰姚檀栋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宣布,将维加奖授予姚檀栋。维加奖在学界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而姚檀栋也成为该奖项设立136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亚洲科学家。

“地球之巅”再创纪录

    2017年,已经年过六十的姚檀栋,又一次披上了出征的“战衣”。

    这一年8月,时隔近50年,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姚檀栋担任科考队队长、首席科学家。

姚檀栋和团队成员们第二次青藏科考剪影
 来源|澎湃新闻

    此后5年,姚檀栋带领7000多名科研人员,爬冰卧雪,探寻冰层下封锁着千万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蛛丝马迹,相关重要科考成果不断涌现。

    2022年,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重要组成部分的珠峰科考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2022年5月4日,中国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

    登顶当天,实时回传的电视屏幕前,山下现场指挥部人员紧盯科考队员的每一步操作,气氛分外紧张。而科考总负责人姚檀栋,却气定神闲,还时不时拿起手机,拍下一些登顶的瞬间。40多年的科考经验,让他在最紧张的关头保持镇定。

    这次珠峰科考,姚檀栋带领团队在“地球之巅”创造了许多第一次:他们在海拔8830米架设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用高精度雷达测量珠峰顶部冰雪厚度;首次采集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到峰顶的冰雪样品;首次完成珠峰东绒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体检”……

    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仍在进行中。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环喜马拉雅地球科学国际合作”平行论坛上,姚檀栋公布了最新取得的四项成果:阐释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全过程科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研判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保障了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构建地球系统科考平台并提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联合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方案和智慧。

    1978年,姚檀栋在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时,第一次见到了冰川。壮美的画面,让他对冰川“一见钟情”。此后40多年,雪域高原考察的路途充满艰难险阻,但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动摇他扎根冰川研究的信心,也没能阻挡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处冰川上留下足迹。

    如今,年过七旬的姚檀栋,依然在冰川研究路上砥砺前行、勇往直前,追寻着伴随他一生的“冰芯之梦”。

    参考文献:

    [1] 问鼎珠峰,这支“冰川敢死队”再创纪录[N].科技日报,2022-07-14.

    [2] 姚檀栋:爬冰卧雪40载 守护最后一方净土[OL].央视网, 2022-05-29.

    [3] 姚檀栋院士:一片“冰心”在高原[N].人民日报,2011-06-03.

    [4] 姚檀栋获“地理学诺贝尔奖”[N].北京日报,2017-01-18.

    [5] 发扬青藏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中国科学院姚檀栋同志先进事迹[OL].中国科学院官网,2016-05-10.

    [6] 姚檀栋:我和冰川有缘[N].科学新闻,201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