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
在传达习近平总书记
给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时
我非常荣幸地受邀来到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孙丽丽说
“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
希望中国工程院在新的起点上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引领工程科技创新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给孙丽丽带来启示
她表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
我们首先要明确
国家的需求在哪里
行业的瓶颈是什么
只有找准方向
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努力攻克这些瓶颈。”
找准方向、有的放矢、攻克瓶颈
孙丽丽一直实践在路上
芳烃成套技术以生产对二甲苯为核心
是衡量一个国家
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长期以来
二甲苯生产技术
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
为打破垄断
孙丽丽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掌握该成套技术的国家
如今
孙丽丽和其团队仍未停下脚步
持续推动芳烃技术的迭代创新
在芳烃生产效率提升、能量减碳
以及重大装备自主可控等方面
实现了重大突破
从跟跑到领跑
1983年
孙丽丽参加工作时
恰逢中国石化成立
她亲历并见证了
中国石化传承红色基因
开拓进取的40年辉煌历程
“从化工产业来看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我们从国外引进技术
无论是芳烃还是乙烯
都是从很小的规模起步逐步
发展壮大。”
多年来
孙丽丽积极推动
公司业务走向国际市场
走进中东、东南亚、北美、俄罗斯
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用一座座精品工程打造了
炼化工程技术“国家新名片”
孙丽丽曾带领团队历时4年
出色完成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
——中沙延布炼厂的建设任务
该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
经典工程案例
并荣获普氏能源最佳工程奖
孙丽丽也因此被授予
中沙经贸合作突出贡献奖
在孙丽丽的主导下
我国首套自主技术芳烃联合装置
拔地而起
我国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厂顺利建成
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气净化厂成功落地
这些重大工程的建成
不仅彰显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强大实力
更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
华丽转身
三个新挑战
“如今,我们面临三个新挑战。”
孙丽丽逐一分析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使得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愈发凸显
二是“双碳”目标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
行业必须在绿色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三是新能源、信息化
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要求行业从“有”向“优”转型升级
“在我们的工厂
里电能仅占过程用能的10%~30%
剩余70%~90%的用能
则需要通过燃烧加热或产生蒸汽提供
因此
‘双碳’目标下
让风能、光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及核能等多种能源
作为生产过程的能源提供者
成为关键。
”孙丽丽表示“
石油等化石能源可以生产碳材料
化工新材料、清洁油品等
那就应该让它回归原料本色
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作为能量的提供者
为生产过程供能
由此
满足各自需要、发挥各自特性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孙丽丽认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石化工厂将实现
装置与全厂实时调控与智能优
化能够快速决策响应
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地
融入智能优化决策模型
提升自适应能力和预测准确性
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
“碳索”未来
目前
孙丽丽正带领团队
攻克绿色氢能发展
与传统能源耦合的技术难题
突破氢能制取、储存
与运输的技术瓶颈
推动氢能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
“绿色氢能的创新发展
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
任何一项技术只有做到了
物美、价廉、好用
才能更好地成为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
她建议从源头发力构建创新场景
绿电—绿储—绿色化工协同
探索电化学与化工生产耦合路径
从而系统性降低制氢成本
这种基于场景变革的系统攻关
或将成为突破传统技术经济瓶颈的关键
孙丽丽坦言
发展氢能在短期内
不一定能取代化石能源
但至少可以让天更蓝、水更清
环境更宜人
“我们是原油进口大国
发展好新能源
还可以让我们在油价的跌宕起伏中
拥有处变不惊的强劲定力。”
此外
孙丽丽希望通过
产学研一体化协同
尽快解决氢能发展中的问题
让它更有价值地融入石油石化产业
她强调
要促进要素融合
以支撑产业链发展为指引
促进创新要素多维融合
以点带面构筑
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融合平台
同时强化创新转化
以创新价值实现为牵引
推动创新成果嵌入绿氢产业链条
构建多能耦合生态圈
推动石化行业低碳化转型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亚菲
编辑/廖芸卿审签/明芳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