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浙大先生 | 助力华夏科技兴,勇担求是育人责——杨华勇

2025-02-25   浙江大学   阅读量:21

    杨华勇(1961— ),重庆市人,无党派人士。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88年获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在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理论—元件—系统—装备—应用”完整的技术路线,对我国机电液装备的自主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寻科研真理,攻克核心技术之难,为科技强国尽己力;传求是精神,立足学校建设之本,为学院发展寻道路;登三尺讲台,心怀教书育人之责,为学生成才明方向。这便是学生心中求是大先生的典范。我心目中也有这么一位大先生,他爱国,荣校,强院,育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老师。

    盾构机拓展地下一方新天地,生物打印探索生命系统奥秘。一个是大块头,在泥土中开拓城市脉络,这是国家之需求;一个是精细活,从细胞开始搭建人工器官,这是生命的希望。肩负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探索人类命运发展的前沿,这是先生作为学者的担当与追求。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下设4个系、9个研究所,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教职工205人,在读学生近2000人,如何团结带领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院系紧跟时代,谋求高质量发展,这是先生作为学院大家长的职责与担当。

    顶级学者值得我们敬仰,但不像象牙塔上的星星遥不可及,老师更像照亮学生前进方向的太阳。教室里总能看到先生的身影,自1989年来浙大工作起,先生坚守教学一线30余年,三尺讲台是其不变的信仰,指导研究生超过百余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求是创新之精神、科学严谨之态度、研究探索之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这是先生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坚守与责任。

初入求是园,懵懂新生困惑多

    我是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的一名直博生,翻看新生指南手册时学习了校史、校歌,也记住了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但总觉得离深刻理解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浙大人,将浙大精神融入个人成长,成了我入学后第一件思考的事情。《新生指南》贴心地将研究生轨迹划分为12大步骤,从入学到毕业。相信每位同学都和我一样在入学伊始便立下志向,一定要关关通过,顺利走到终点站——毕业。但我看了看最为关心的学习科研关卡,提示只有一句话:“求是园的生活开始了,加油!”,只好默默感慨,如此重要的环节,一句话不足以说尽其中奥秘,还存在很多未知与挑战。

    实话实说,新生入学除了欣喜与激动,带着上述问题还是会感到迷茫的。新校园、新环境、新开始,求学之路如何走?直到在杨华勇老师的课堂上,我找到了答案!

开学第一课,先生课堂获答案

    开学选课时,我问实验室师兄有没有推荐的课程,师兄首先向我推荐的便是杨华勇老师的课——机电系统案例分析与设计。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是杨老师亲自授课吗?”当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知道了杨老师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这令我格外地惊喜与激动。因为在固有的印象中,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能接触到学术界顶级的学者是天方夜谭,能聆听到院士讲座都是万分幸运的事情了,更不敢想象能有机会在教室里听上整整一学期的课。这是多么棒的经历!

    开学第一课是在周三的中午,夏日午后容易打瞌睡,但那一节课我格外精神,因为杨老师所讲恰好解答了我对于研究生生活的疑惑,那节课也成为《新生指南》的重要篇章。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也好奇杨老师讲了些什么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听课的心得体会!

    上课开始,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研究生”这三个字,又接着问我们认为研究生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同学们给出了“要写文章”“要发专利”“研究生第一年要上课”等答案,杨老师说:“论文是要做出来的,先是做科研项目,然后才是写论文。同时,大家要认识到上课只是一部分,尽早进入科研的状态是很关键的。”杨老师又提到,研究生阶段的时间是自由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分配个人时间,把握好科研的进度非常重要。

2021年秋季学期,杨老师授课“机电系统案例分析与设计”

    随后谈及如何做科研,应当注意什么。在杨老师的指引中,我看到了今后学习科研的目标与方向。杨老师也会和我们讲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学院系所的组成。如何开展科研?那便要秉承求是创新的科研精神,不畏困难,执着探求真理。课程过后,我的本子上已经记了很多内容,收获颇多!在先生的课堂上,我找到了求学的答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浙大人,爱校荣校,心怀为国家事业尽己力的追求。

心怀学者使命,投身国家建设

    随着课程的推进,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团队的科研方向——盾构机和生物3D打印。对于“盾构机”这个词大家可能感到陌生,但说到穿江越洋、钻山入岭的隧道,城市底下四通八达的地铁,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盾构机就是这个地下空间的“开路巨人”。课堂上杨老师讲到天津地铁经过瓷房子,那是天津标志性景点,由瓷器建成,价值无法估量,地铁隧道从它下面经过,对盾构机掘进技术要求极高,如何确保地面塌陷在标准范围内是非常难的,杨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便承担起这项艰难的工程任务并顺利完成。

    杨老师提到的这条地铁线我再熟悉不过了,本科时多次乘坐,但我从未考虑过地铁隧道是如何在地下形成的。直到聆听了杨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便捷交通的背后离不开艰巨的工程项目和一项项科研难关。杨老师说,一台进口的直径6.3米的普通地铁盾构机价格是6000万元人民币。“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在盾构机领域,外国起步早,垄断的技术、高昂的报价,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电液驱动、推进和控制系统,是盾构机的“心脏”,也是国外技术封锁最严的部分。2004年,杨老师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但施工企业不愿意“冒险”。后来终于等来一个“机会”——上海地铁施工,一台“洋盾构”趴窝了。杨老师和团队到了现场,修好了“洋的”,却换上了“土的”,一启动,大刀盘开始正常发力,传送带上削下来的泥沙缓缓吐出……之后,杨老师带领的高校和企业联合科研团队,摘取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最重要的是,盾构机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我国隧道施工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进入盾构装备设计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听到这儿,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在想,将科研者的梦想与国家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为之奋斗,是多么值得钦佩与学习的啊!

杨老师(左)在盾构施工作业现场

    盾构机在城市的地下奋力工作,为城市交通建设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搭载着每个追梦人到达他们的终点站,这离不开科研人员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试验,他们的梦想是用技术的力量托举起我们国家的复兴。科研人也是追梦人,但追真理之梦的路上永无终点站!

    杨老师科研的脚步也从未停歇,除盾构机外,近些年也将目光聚焦于另一科研领域——生物3D打印。相信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会有更多学生选择将此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进一步在前沿科技领域深耕。

做学生心中暖阳

    还记得第一节课时杨老师问我们会做PPT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会。但在之后的课程里,在进行了15次学术汇报后,通过一次次的课堂展示与老师指导,我才真正意识到做好一场学术汇报需要广泛阅读文献,在实验中积累,从简入难,做有深度、有创新的研究,才能做出一份逻辑严谨、内容充分、细节清晰的PPT。先生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也是聆听者,会倾听我们的答案并给出宝贵意见,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

    杨老师现在带着一支由教授、副教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规模不小的团队。他说:“我有时候是软硬兼施,逼着年轻老师和研究人员出去多跟企业合作。都知道坐在计算机前面比在工程现场舒服,但做事需要现场感。”

    “去过现场磨炼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变化很大,他们不再是‘抄图工’,在现场发现问题,回到实验室找答案,这个过程培养出来的人更厉害。”杨老师说。

    有一次杨老师上午还在外地开会,为了赶回来给我们上课,中饭都来不及吃。在一学期的课程中,杨老师扎实的学术素养、开阔的科研视野、前瞻的创新思维深深影响着我。即使工作再忙,他也坚持为学生开设学科导论课,通过讲述团队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故事,让同学们领悟中国学者打破“洋盾构”一统天下局面的不懈努力,在“参与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让青年学子在海陆空天地,为国铸重器”的学科使命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杨老师像是学生心中的暖阳,用言行教会我们求是之真理。

杨老师(中)与学生在盾构实验台前合影

    作为一名新生,来到学校才半年时光,实不足以写全先生对历届学生的影响,但在年终总结时,毕业的师兄师姐来分享感悟,无一不提及先生在科研之路上给予的帮助与引领。先生将科研精神播撒在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中,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从五湖四海而来,为科研梦想相聚于浙江大学,凝聚在机械工程学院,也将在先生的指引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浙大人,以先生为榜样,将求是创新之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便是我心中秉持教书育人初心、心系学科发展的求是大先生。

    先生是学术的探索者,攻克卡脖子难题;是学院的领路人,为国储才树栋梁;更是学生的引领者,教书育人是坚守。刻板印象中,顶级学者像是象牙塔顶尖上的星星,是遥不可及的,但我现在对求是大先生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他们除了是科研领域的顶级学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

    (本文摘自《我心中的求是大先生》)

    作者:邓闰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生。韩冬,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4届硕士生,2020年11月作为“百人计划”研究员加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杨华勇院士团队。(负责材料整理)

    排版:王佳冰

    审核:吴红 | 郑杰欣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流体传动及控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