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1年4月16日,刘大响与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郑哲敏共同向国家呈送了《抓紧时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第159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几点建议》,提出中国一定要搞自己的大飞机。
刘大响,航空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团队打造出了全球领先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制订了国家航空动力跨世纪发展规划,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航空人的梦想。2017年5月5日,当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上空出现了C919国产大飞机的身影之时,几代航空人终于圆梦!
在这历史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刘大响,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为中国大飞机的首飞铺就了一条充满艰辛与荣光的道路。
刘大响在中国科学院航空高技术论坛上作报告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零起步破困局
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在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历程中,是最关键的“卡脖子”难题。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航空人开始构思大飞机项目时,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没有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
中国大飞机的梦想并非始于C919。早在1980年,国产“运-10”客机就曾首飞成功,却因发动机依赖进口等原因最终下马,这一遗憾让刘大响痛定思痛:“没有自主的发动机,大飞机永远受制于人。”
1986年,刘大响作为核心专家参与“昆仑”发动机研制。在四川江油的试验基地,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攻克了高压压气机等关键技术。
1991年,“昆仑”发动机试车成功,为中国大飞机未来的“心脏”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刘大响(左)在624所旧址前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自主攻坚无遗憾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重启大飞机论证,刘大响力主双线并行:既引进国外技术,更要加速国产发动机研制。他主持建设了亚洲领先的高空模拟试车台,这是测试发动机性能的“航空重器”。
面对当时国外专家嘲讽——“中国人连高空台都没有,怎么造发动机?”
刘大响的回答掷地有声:“没有,我们就自己造!”
2005年,“太行”涡扇发动机研制成功,成为中国首款大推力军用发动机。虽然民用大飞机发动机仍需进口,但这些技术积累为C919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大响常对年轻人说:“搞航空要耐得住寂寞。今天坐冷板凳,明天才能坐热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