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郭爱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14时18分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85岁。
郭爱克同志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始终坚持求真唯实、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为中国神经科学和空间亚磁等领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多项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促进了我国脑认知和仿生智能等交叉领域的布局与建设,为推动我国神经科学前瞻性、战略性布局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待人宽厚,豁达谦逊,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和青年人才,关注社会民生,热心公益,深受国内外同行敬重和爱戴。
2020年,郭爱克院士受聘上海大学脑-智科学院士工作站。受聘以来,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研究,促进了生命科学与医学、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学科优势。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为从脑启发的途径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上海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深耕前沿撒星光
创新之火照征途
郭爱克院士工作站成立之初,学校在“计算神经科学”学科领域几乎是空白。作为院士工作站的负责人,郭院士带领团队在神经科学的前沿阵地开疆拓土,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四年间,他致力于提升上海大学在脑科学领域的学科水平,埋首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站在计算神经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创新性研究方面初见成效,提升了学校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郭院士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学术之光聚星河
思想之炬传薪火
郭爱克院士始终躬身力行推动学术交流,与学院师生面对面。无论是“求索大脑智慧原理”的深邃思考,还是“漫话科学与人生”的娓娓道来,他的声音如春风化雨,将演化的宏大视角与微观的科研细节融为一体,启发师生从“宇观-宏观-介观-微观”的辩证统一去看待生命科学尤其是脑启发的类脑智能科学所面临的问题,求索科学原理,从而点亮生活。要“不断问问题”,要“从原理上,从概念上去创新”,郭老师的声音是轻柔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同学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学养,更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春风化雨润桃李
赤子之心育青禾
郭爱克院士对科学有着水晶般晶莹剔透的爱,拒绝追名逐利的浮躁。郭院士的鼓励和支持,是科研工作者们能够坚持做难度大、周期长的原创性研究的巨大动力源泉。在学生眼中,郭院士是严师,亦是慈父,给予学生耐心、包容和鼓励。
团队的硕士研究生郑朱安贞回忆,为了让研究生新生了解昆虫视觉系统,郭老师会耐心地从萤火虫飞舞的场景讲到复眼结构。博士研究生周海聪回忆,由于研究方向转变一度感到迷茫和困惑时,郭老师不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他答疑释惑,更会耐心地鼓励他不要害怕想不通问题,因为想不通说明正在努力思考,多思考、多钻研,勇于尝试,一定能做出创新性的工作。让硕士研究生李帅尤为难忘的是,在一次汇报完螳螂捕食行为的文献后,郭院士亲自来电与他深入探讨、比较螳螂与果蝇两种视觉感知机制的差异,对李帅构建小目标检测模型给予鼓励和启发。
工作站的研究生们都有幸听过郭院士分享在德国求学时遇到的多位科学大家的科研和生活趣事,例如提出初级运动检测器经典模型的Werner Reichardt,发现图形检测神经元的Martin Egelhaaf,郭院士希望让学生们明白,在文献中看过的科学家没那么遥远,他们也经历过一样的困难,但只要不畏困难,只争朝夕,就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谦和若竹立天地
勤勉如松守初心
郭院士待人宽厚,豁达谦逊,关爱学生和青年人才,深受国内外同行敬重和爱戴。院士工作站的武志华老师依然清晰记得,2023年生命学院的总结大会后,学院包了饺子托郑朱安贞同学带给郭老师。郭院士打开后发现饺子依然热气腾腾,特意打电话和她说,冬天里还能这么保温,安贞同学一定非常用心,要武老师一定转达他对大家的谢意!那年他83岁,却为几个学生手作的饺子感动得像个少年。武志华回忆,自从认识郭院士起,就被他的敬业和勤奋深深打动。郭院士早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期间,就常用马克思“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话激励自己。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坚守。
郭爱克院士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科研,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他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郭爱克院士!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责编:周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