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深切缅怀丨李德平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5-03-2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阅读量:1570

李德平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原子能院退休职工 夏益华

    科学巨匠李德平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和光辉业绩与世长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被人们称为核工业“老母鸡”。1951年,李先生来到所里工作,从事辐射探测器开发研究,其中盖革计数器的研制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8年,所里成立了技术安全室,统一管理全所的技术安全和剂量防护工作,李先生被任命为室副主任。我于196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有幸在从事防护事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李先生的指导。

    在李先生的带领下,技术安全室第一项任务是为所里的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投入运行确定原始辐射背景,即开展辐射本底调查。当时真是白手起家,无论是设备、仪器、文献,还是相关经验都极度缺乏。李先生就这样带着一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凭着已有的基础,自己动手,因陋就简,设计制作测量器具,一次不成功就加班加点反复测试验、分析、比较,最终胜利完成了任务。这也是我国第一项正式完成的辐射本底调查工作。

    此后,李先生带领技术安全室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增强监测能力相关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在百忙之中,到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讲授“电离辐射剂量学”课程,直到从所里调离后,才由我接手讲授。

    李德平院士不仅是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院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引路人。

李德平院士(前排左三)与夏益华(前排左一)等院内人员合影

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作风

    李先生曾担任生态环境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我有幸也是委员之一,因此经常与李先生一起参加会议或进行现场调研。李先生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作风,特别是深入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终身受益。

    有一次,我们去核电厂检查烟囱取样系统,大家都没有发现太多问题,但是李先生却指出,这类系统的取样管道又细又长,弯头和阀门又多,存在导致大量取样损失和代表性丧失的问题。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意义重大,在监管部门介入后,我国引进了国外相关标准,并制定了中国标准,把烟囱取样系统的“代表性要求”纳入所有核电厂的审管范围,彻底改变了我国此前在该方面的落后状况。

    还有一次现场检查过程中,李先发现核电厂周边环境监测探头设置在一块厚水泥顶板下方。他立即提出了意见,指出这种做法会大大低估烟云剂量的贡献,导致结果失真。此后,这类问题也得到了改正。

    近年来,核事故应急处置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从根本上做好应急工作?李先生曾深刻指出,要真正在思想深处确立应急意识。 “虽然平日也在叫唤‘狼来了,狼来了’,但一些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为会有‘狼’来,因此根本不做充分准备,而是充满侥幸心理。结果‘狼’真的来了,失去了报警和弥补的最后机会,既污染了环境,又没有获得准确评价的结果。” 李先生一语切中要害,字字犹言在耳。

    在开展学术讨论或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李先生总是强调掌握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与理论结合。对于我们通常感到深奥的问题,李先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亲自讲解或推导。我记得当时大家对统计学和数据的误差处理普遍有些头痛,他就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专题讲座;为了帮助大家掌握a源探测效率的数学表达,他就专门进行推导并发表了相关文章。

    李先生曾说:“有一种人是你只要稍微点拨,他很快就能领会要点,并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另一类人是,你问了半天,也说了不少,但他仍然一脸迷茫,似懂非懂,毫无长进。”李先生想表达的是,基本概念的学习十分重要,尤其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深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理论结合实际的治学作风,都成为我们一生追求的标杆和榜样。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后辈,对于他的真才实学,由衷敬佩之至。我们常常感慨:“我们几十个人的脑袋加起来,也赶不上李先生一个脑袋”这虽然是句貌似玩笑的话,但却真实反映了我们对李先生无限敬佩的内心。

    责编、制作丨李文琪

    责校丨张彬

李德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