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国际数学日 | 从院士笔下感悟华罗庚先生的科学家精神

2025-03-14   浙江日报潮新闻   阅读量:156

    数学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个研究领域。为了庆祝“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与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3月14日确定为国际数学日。由于3.14是圆周率数值最接近的数字,因而也称为π日。2025年国际数学日主题为“数学、艺术和创造力”。

    自1952年华罗庚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 “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并将其作为中国数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来,已七十余年。一代代数学人沿着华先生为中国数学发展绘制的宏伟蓝图,在“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庆祝2025年国际数学日

    致敬华罗庚先生

    白春礼

    以下内容为白春礼院士

    为王元著人物传记《华罗庚》的致序

人物传记《华罗庚》

    华罗庚先生于1910 年 11 月 12 日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贫寒的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因家境贫苦而辍学,后又不幸患上伤寒导致左腿残疾。然而他身残志坚,在逆境中仍不坠青云之志,秉持着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自学成才,最终实现了成为当代杰出数学家的理想抱负。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积极倡导应用数学,率先把数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此外,他还培养了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青年华罗庚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先生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携全家回国。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等职,并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建院院士等,曾被 授予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荣誉博士。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在数学研究领域筚路蓝缕、焚膏继晷,为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华罗庚先生的名字已永载国际著名科学家史册,他的精神和成就得到人民的广泛赞誉,2009 年,他入选“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是中国科学院的骄傲,是我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华先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用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甚至科学的领域。

    我们纪念华罗庚先生,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高尚品格凝结升华而成的“华罗庚精神”。“华罗庚精神”是一种一心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是一种逆境拼搏、奋斗不息的自强精神;是一种慧眼识珠、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忘我精神。

    华罗庚先生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秉持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分别在 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诞生后,他两次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把自 己的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冉冉升起的新中国,他的每一个脚印都踩在新中国的建设之路上。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至今读来,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我们要学习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一共 只上过九年学,从一个初中毕业文凭起步,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杰出科学家,他刻苦自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早年,他克服了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凭借自学跻身于高等学府,并逐渐崭露头角。晚年,即便早已声名显赫,他依然手不释卷,勤于学术研究与写作。华罗庚先生的自学精神内涵丰富,除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外,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求真务实。华罗庚先生在剑桥大学期间,为节省时间,他并未办理正式入学手续,尽管他的任何一篇论文都足以使他获得博士学位,但他只愿做一名访问学者。他曾言:“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慕虚荣、不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正是当今这个时代亟需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既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又要有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这方面华罗庚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华罗庚先生善于提携青年才俊,发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我们要 学习他甘为人梯的可贵精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罗庚先生就高度重视 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提携。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他不顾个人名利,对 人才兼容并蓄,无门户之见,不遗余力地培养出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如陈景 润、王元、陆启铿、万哲先、潘承洞、龚升等,他们都在华罗庚先生的培养下成了知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这番话也是他作为杰出教育家最生动的案例。

    华罗庚先生的一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奉献给祖国人民的崇高精神。他曾说过:“村老易空、人老易松、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他在第二次治疗心肌梗塞期间,即便在医院中,他仍不愿卧床休息,坚持继续工作。在他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华罗庚先生致力于将数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1985 年 6 月 3 日,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率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前往日本进行学术交流。6 月 12 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台上,当他讲完“让我再延长 5 分钟”这句话后,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为科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他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巨星已然陨落,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华罗庚先生离我们而去已四十载。然而,他的卓越贡献依然铭刻在党和国家的记忆中,功绩永载史册,他的一言一行如同大海中璀璨的灯塔,又如同暗夜中闪烁的火炬,指引、激励并照亮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勇攀科学高峰。

    2016 年 5 月 30 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时,他特别提及了华罗庚先生的“多复变函数论”,并将其置于首位进行列举。

    2023 年 8 月 1 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 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作为逻辑推理和定量分析的关键工具, 对整个科学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大量涉及数学的  “瓶颈性”交叉科学难题,亟待解决。数学是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石,而数学强国需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胸襟的数学家,夯实人才基础。自 1952 年华罗庚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并将其作为中国数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来,已七十余年。一代代数学人沿着华先生为中国数学发展绘制的宏伟蓝图,在“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 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 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中。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 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在自主创新科技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 科学家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和突破,为国家 的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秉持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 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科学追求融入 发展科技事业、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洪流中。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科学家自身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也感召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

    科学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既蕴含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责任意识和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也体现着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服从国家需要” 的大局观念和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

    因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以深入挖掘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图书作品为抓手,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元先生师从华罗庚先生,深受其严谨学风和深厚底蕴的影响,先后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元先生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样令人钦佩,三十多年来,华罗庚先生于他亦师亦友。华先生去世前,将自己认为传记上需要写的内容交给了深受信任的王元先生。王元先生秉承华先生遗愿,历时十年,埋首伏案为华先生撰写了传记《华罗庚》。该书自 1995 年分别出版简体中文版和繁体中文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英译版,是该出版社迄今出版过的唯一一部中国数学家传记。

    王元先生生前为此书的进一步订正和增补完善倾注了大量心血,为重新出版辗转奔波。很遗憾,王元先生于 2021 年 5 月因病不幸去世,未能亲眼见证新书的出版。如今,新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即将付梓,与广大读者见面。在2025 年国际数学日到来之际,有幸为王元先生精心撰写的《华罗庚》一书添上序言,我倍感荣幸!这不仅是我对华罗庚先生卓越贡献的崇高致敬,亦是对王元先生渊博学识与坚韧精神的深切钦佩,同时,借此契机,向所有在基础科学广袤天地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数学研究工作者们,致以我最热烈、最真挚的敬意与颂扬!让我们承华公之遗风,沐高尚之德泽,以创新之笔绘制科技之宏图。笃行实干为舟楫,扬帆破浪逐星辰,为国家的富强添上锦绣的科技篇章!

    来源 | 新华社、中国数学会

华罗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