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
是在学术荒原踽踽独行的坚韧,
是求新知、走新路的无畏勇气,
更是在混沌中开辟道路的战略智慧。
为传播科学家精神,
讲述新时代中国科技成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摄制的纪录片
《中国科学家》
将于3月16日晚21:20档
在CCTV-10 科教频道播出第二集
《中国科学家·郭光灿》
刚刚结束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
“量子科技”再次成为热词。
其中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提到,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什么是量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
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学的
奠基人和先行者,
用两只黑白袜子为你答疑解惑。
量子是物理量的
最小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
也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流浪地球》里的MOSS
就是一个算力超强的量子计算机。
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鲜有人了解量子的概念。
彼时郭光灿却选择做量子研究,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又是怎么将量子科技引入国内的呢?
量子为何如此重要?
研究微观世界的量子科技,
将突破经典物理的局限,
带来颠覆性技术革命。
量子通信为信息安全提供终极保障,
量子传感实现纳米级精密测量,
量子计算更突破传统计算机算力极限,
成为支撑人工智能运算的最佳方式,
将重塑医药与材料、能源化工等多个行业。
然而四十多年前,
国内几乎还无人研究量子,
郭光灿敏锐地抓住了
这一“冷门”的研究方向。
郭光灿 左一
这是1983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郭光灿参与的一次国际量子光学会议,
上千人的会议里,只有8个中国人参与。
这次会议让郭光灿
坚定了回国创立量子光学的信念。
这是1998年郭光灿牵头召开的
讨论量子信息学的
“香山科学会议”汇编材料,
这场会议可不一般,
钱学森先生回信支持召开,
会议主席则是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先生,
王大珩先生说,
“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
必须有中国人的声音”。
郭光灿在前辈的激励下,
坚持着量子信息学的研究方向。
三次“少数派”
郭光灿做了三次“少数派”,
第一次是年轻时坚持研究量子光学,
第二次是已经功成名就时
坚持转向量子信息学,
第三次是现在转为研究第二次量子革命。
为什么他坚持做“少数派”?
是什么给了他信念和力量?
桌上的黑白照片是最好的答案,
这是郭光灿母亲郑算的照片。
郭光灿幼时家贫,父亲早逝,
母亲一人将他们兄弟三人养大,
在当时闭塞的小渔村,
坚持将孩子们都送入学堂读书,
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母亲的坚韧和毅力一直激励着他。
郭光灿与家人的合照
随后,郭光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大为新中国发展尖端科技、
服务“两弹一星”事业而建,
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等一大批
名师大家亲自登台授课。
郭光灿在此上学、任教六十余年,
“读书要改变国家的命运,
这是大学教给我的。”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激励着郭光灿,
因此他执着地做学术荒野上的开拓者,
踏上了为国建设量子科技的道路。
1960年,郭光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现在,郭光灿实验室已培养
博士90余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
在组建实验室团队后,
论文署名时,
郭光灿的名字一直在最后一位,
他希望,
能成为年轻人的最坚实的“后盾”。
郭光灿与学生讨论量子计算机
如今,回望过去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
郭光灿记忆最深刻的,
是“人生的夏天”。
总监制 | 杨继红 史 岩
监 制 | 田 龙 宋 丹 张 磊
主 编 | 刘 铭 黄 磊 姚 睿
编 辑 | 李熠祺 安怡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