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王赤在主楼201教室为北航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电磁波:探索宇宙奥秘的钥匙》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电磁兼容技术前沿》系列讲座的第三场,吸引了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师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王赤院士首先从空间的范畴讲起,系统回顾了从低空到浩瀚宇宙空间的不同区域划分及特点。院士还提及太阳系空间和恒星际空间。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方面,王院士着重介绍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以及空间应用。同时,深入讲解了四种基本力。王院士特别指出,麦克斯韦方程堪称改变人类命运的最美公式,它成功推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院士深入剖析了太空开展探测与研究的缘由。他着重指出,地球大气对电磁波段的阻挡以及大气湍流对高精度观测的限制,使得在地面进行一些科学观测面临诸多阻碍。而太空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多的可能性,其独特的环境和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接下来,王院士带大家回顾历史。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赵九章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人造卫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提出人造卫星的研制方案,他于1958年率领中国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苏联学习,没想到他们在那里待了好几十天,与卫星有关的技术却什么都没看到。回国后,他果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之后,我国科学家们提出了全面规划人造卫星的建议书,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为我国后续的太空探索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院士通过这些内容,为大家展示了太空探索从理念提出到付诸实践,再到不断突破发展的艰辛历程与无限前景,激励着在场听众投身到太空探索的伟大事业中。
王院士为我们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逐步壮大的过程和未来发展前景。其中,smile 卫星作为重要成果,为空间科学探测提供关键数据,展现我国在空间探测技术上的进步。展望未来,我国太空探索计划振奋人心。“鸿蒙计划” 致力于探索宇宙黑暗时代,试图揭开宇宙诞生初期神秘面纱,研究早期物质与能量的演化。“千眼天珠” 计划聚焦太阳爆发,深入研究太阳活动规律,提升我国对空间天气的预警能力,保障地球轨道航天器安全。针对空间天气,我国积极开展太阳风如何进入地磁保护伞的研究,并与欧空局联合,在国际合作中提升科研实力。
讲座结束后,王赤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院士鼓励大家,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歇,随着科学的快速进步,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的精神内涵。王赤院士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传承并发扬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积极投身到我国的空间科学事业中,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迈向新高度贡献力量。
课后,同学们收获满满,感慨万千。
今天晚上,王赤院士从另一种角度分享了电磁的奥妙,从宇宙探索入手,向我们揭示了电磁的另一面。王赤院士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筑起了电磁学的大厦的实际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扎实的科研之路。
之后王赤院士又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史,尤其是艰苦创业的那段时期,赵九章先生说:“吃不饱也要搞卫星”;还有我国专家去当时的老大哥苏联求教,带了七十多天却还没有见到卫星,无不反映出了卫星的战略地位,不过好在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出了完备的卫星体系。
最后,王赤院士说:“伟大的事业,都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青年人的共识和奋斗方向。
——张兴斌
今天,我听了王赤院士的讲座:电磁波:探索宇宙奥秘的钥匙,在讲座中,王院士讲解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相关内容和这些内容是如何运用到宇宙探索中的。讲座中,王院士首先科普了宇宙空间的基本情况,说明了麦克斯韦方程的基本原理,阐释了为什么要在太空开展研究,回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王赤院士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宇宙维度。而介绍的微笑卫星计划也让我除了感慨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不停息,更骄傲于中国科学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张宓琪
王赤教授的讲座,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从最美公式、宇宙奥秘、中国航天贡献三个维度,为我开启了太空之门。讲座中,从麦克斯韦方程洞悉电磁的奇妙,到探索四种基本力的神秘,知识的星河在眼前铺展。回望中国航天,上世纪五十年代访苏受挫,一片黯淡;但如今,中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蜕变,耀眼夺目。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匆匆,从未停歇。这让我对电磁与航空的未来满怀憧憬。我决心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电磁之力,报效祖国,奔赴星辰大海。
——黄景萱
后续,《电磁兼容技术前沿》系列课程还将有多位院士和专家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精彩内容。相信通过这一系列讲座,北航学子将进一步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丨宋策 谭笑晗 杜昕妍
编辑丨陈兴昊
校对丨郝旭春
审核丨戴飞 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