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倪思洁
今年,“帽子”问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帽子” 满天飞的大环境中,究竟拿什么来评价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给出了他的答案。
“评价人才最可靠的指标或依据就是小同行的脑袋。”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
王贻芳 受访者供图
“我们所里,有‘帽子’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也不数论文。”王贻芳笑着说。
王贻芳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作为运行和建设我国多个大科学装置的研究机构,高能所这些年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而过去十多年,这里一直运行着一套“另类”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标准上,高能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员工进行评价,不设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我们跟专家委员会成员说,你觉得谁好就谁好,你自己定,没有标准。我们跟被评人说,你得意什么就介绍什么,有论文就介绍论文,有技术发明就介绍技术发明,有专利就介绍专利;也有可能你正在做一个特别难的工作,暂时没有成果,那你就讲清楚它难在哪里、为什么重要以及你在做什么努力,专家认可就行,不认可也没办法。”王贻芳说。
在评价形式上,高能所让研究所和研究室的负责人及德高望重的学者评价研究员,研究员评价副研究员,副研究员评价初级人员。评价人员组成10到15人规模的专家委员会,给被评人打分,统计时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分,这个分数占总分的70%,剩下的30%由科研人员所在研究组的负责人打分;被评人的岗位津贴绩效是增加、持平还是减少,由最终的分数排名决定。
“这套评价体系配合矩阵式管理,在高能所运行了十多年,一直用得非常顺。因为我们的评价不是按照项目经费、论文数量定的,而是依据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所以一旦有重大任务需要组织队伍,可以第一时间调动各个研究组的人员,也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同时承担两三项不同的重大任务。”王贻芳说。
高能所这套体系诞生于20多年前。2001年,王贻芳回国,成为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他发现,一到年底,总会有一些科研人员到主任办公室吐苦水。“谁都觉得自己干得辛苦、评价不公。”王贻芳说。
思来想去,王贻芳琢磨出一套新的评价规则,把它贴在墙上,请大家提意见。经过几轮商议修改,一套大家都认可的评价规则出炉了。年底考核之后,科研人员无法找主任抱怨,因为主任也只有一票。这种评价方式逐步推广到其他研究室,并在全所铺开。
在改革过程中,王贻芳也听到过一些质疑。有人批评这套体系“没有客观标准,全凭专家的主观判断来定”,王贻芳给出的解释是,“评价规则是民主的,所有人都参与提意见和修订;打分也是民主的,去掉了最高分和最低分。而且,科学研究的评价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不存在绝对公正的客观标准。我们相信大多数科学家是公正的,没有任何硬指标能够好过专家的脑袋。”
在王贻芳看来,无论经费、奖励,还是论文、技术发明、专利,任何物化的硬指标都会异化为让科研人员围着转的“指挥棒”,从而失去科研的本意和初心,“评价人才最可靠的指标或依据就是小同行的脑袋”。
《中国科学报》 (2025-03-10 第1版 要闻)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