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严纯华院士:“帽子”治理,治的是什么

2025-03-11   中国科学报   阅读量:155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倪思洁

    今年,“帽子”问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严纯华  受访者供图

    全国两会期间,人才评价改革中的“立”与“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要理解和解决‘帽子’问题,得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帽子”的诞生史,与市场经济及竞争性经费的出现有关。“在计划经济时期,科研工作多是由国家安排,科研人员只需将注意力放在完成任务上,无须考虑科研经费、知识产权等问题。那时人们对‘帽子’、论文的关注度并不高,很多大科研成果都是集体完成和署名的。”严纯华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性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的引入,科研队伍与科研经费“僧多粥少”的问题逐渐凸显。“科研队伍迅速壮大,但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科研队伍壮大的速度,所以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国家在难以全面提升科研人员收入和待遇的情况下,只能奖励其中的少数优秀分子。”严纯华说。

    于是,各种奖励措施随之诞生。国家层面有各类人才项目,地方也设立了名目繁多的人才项目,各种“帽子”让人眼花缭乱。

    从历史上看,“帽子”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曾起到推动作用。“在大家缺乏目标和榜样时,有‘帽子’的科研人员就成了大家努力的方向,激励了不少人投身科研。”严纯华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出现。“评审过程中,人情、面子等不良因素渗透进来,加之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冷热不均性,使得‘帽子’逐渐异化。”严纯华认为,科研工作对经费等资源的需求与国家对科研的供给之间不匹配,以及科学家精神淡化,都是“帽子”异化的根本原因。

    今年“帽子”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严纯华认为,“帽子”治理,治理的是“帽子”的异化问题,其本质是对科研生态的重塑。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供给、个人修为、科学文化3个维度的滋养,也需要不同的角色承担起不同的责任。

    “科研生态由3个维度决定,一是科研人员的自身修养,例如能否做到自律自省;二是国家和机构对科研资源的供给,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三是科学文化的关键作用,文化是慢慢形成和变化的,科学文化也一样,需要时间。”严纯华认为,“需要因时因事因势推进改革,告别打补丁式的治理方式,也不要因噎废食,把问题一概推给‘帽子’。”

    《中国科学报》 (2025-03-10 第1版 要闻)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严纯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