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数字3.0时代,人工智能新浪潮将去往何方?

2025-02-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阅读量:1254

    “10年后,机器人将可能人都多,会陆续进入工厂、社会,最终形态进入家庭。未来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机器人。机器人能交流,能做家务琐事,能陪你聊天,是你的管家和朋友。未来,每个人都会有10个机器人在你身边,包括物理或者虚拟的。”

    2月22日下午,墨子沙龙邀请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教授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做主题演讲,一同探讨人工智能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未来。此外,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大量子领域专家汪野教授、知名自媒体创作者差评君,与主讲嘉宾进行量子与AI的观点碰撞。

AI进入“数字化3.0"时期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张亚勤院士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大趋势。他指出,当前AI发展已进入数字化3.0时期,也即智能感知时代。这个阶段发生了两方面转变:一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即“互联网的物理化”——工厂、电网、机器,乃至所有移动设备、家庭、城市都在向数字化发展。第二个方面的转变是生物世界的数字化,人们的细胞结构、所有器官乃至整个身体都在数字化,整体数量级比物理世界大上千倍。从虚拟、宏观到微观,整个数字信息世界、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正在走向融合。此外,“数字孪生”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将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进行一一对应。


    数字3.0时代产生了相较于过去上千甚至上万倍的海量数据,大量的数据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并衍生出大量的应用场景,我们快步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根据不同算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逻辑推理,是以知识为驱动的算法;另一种是以大数据为驱动的算法。两者都运用到了人类大脑的基本模型: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随着类脑科学、神经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我们人类对人脑的认知逐渐丰富,也逐渐衍生出许多类脑计算方法,这些对类脑智能的研究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AI新时期也产生了新的产业化需求。以智能技术为发端,在工业、交通、环境、气象、医疗等“传统”领域,科学家们正在发起和参与的工作的影响,可以和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的案例相类比。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赋能型技术,将为各个产业创造出重大机遇:一是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交通生态,融入汽车里,加速无人驾驶的进程。二是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三是使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健康领域。

    在AI产业化方面,张亚勤院士重点阐述了智能驾驶领域与AI的融合。他指出,无人驾驶L4+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也是最具挑战的有边界的AI垂直领域问题。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的AI赋能新科学,将聚焦AI+生命科学、AI+材料科学等重要领域, 构建学科融合,形成 AI 与新科学研究新范式和新思维。


量子+AI:技术革命的下一个交汇点?


    活动对谈环节,针对未来量子与AI未来的结合方向,张亚勤院士表示,一方面量子计算的强算力,可以帮助AI找到整体最优路径;另一方面,AI目前仍具有黑盒效应,量子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AI算法的机制,将“黑盒”变成“白盒” 。不过由于目前数据传输的双方接口不同、生态不同,近期实现仍较为困难,但在未来十年或许可以达到真正的结合。汪野教授表示,AI技术在未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造出量子计算机、校正相关参数;另外,AI带来的新一波技术革命与量子的结合也是未来可以期待的方向。



    AI时代,对未来人才产生了哪些新的要求?张亚勤院士认为,此前对人才的要求是好奇心、批判性、创造力,在AI时代到来后,这些仍然不是口号。当代人才要有自己的观点,能自己问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因为机器在学习,人不学习就会淘汰。张亚勤院士强调说,未来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以往填鸭式的学习很难有出路,因为AI的算力和记忆力人类无法比拟。张院士也建议课堂学习更多使用AI工具,而不是不是限制使用。未来AI就如同我们的手机一样,是人类本能的延伸。


    报告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踊跃提问,张亚勤院士就人工智能的未来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答,为大家进一步揭示与描画了人工智能可以遇见的未来。


    本次报告是墨子沙龙2025年开年首讲。2025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IYQ),本次“量子+AI”的演讲主题,既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量子信息与人工智能重点方向的响应,也体现了基础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责任担当。未来,墨子沙龙将在线下活动中不断探索量子与其他学科碰撞的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协办。

张亚勤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计算机科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