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王华明院士:言传身教育人,科技励志报国

2025-02-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闻网   阅读量:1583

    2019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口述校史工作。5年来,我们通过访谈近百名老教授、老同志、老校友,真实记录他们经历的学校建设发展历史,再现学校发展历程,重温办学育人之路,为弘扬矿大优良传统、传承矿大精神品格贡献档案力量。

    2024年,《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生校友口述访谈实录》出版,本书通过对33名学校培养的校友代表进行口述访谈,分院士篇、高校篇、 行业篇, 生动展示了师生校友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校友群像,再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发展历程。

    本书可供关心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建设发展的学校师生、 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人物简介

    王华明,男,1962年5月生,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1983年获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同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赴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工学院金属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工作。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第四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荣誉。

    

    访谈组: 

    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来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求学前的学习经历吗?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来母校学习矿山机械工程专业的呢?

    王华明: 

    1979年我考上成都农业机械学院,学的是铸造专业。铸造的历史比较悠久,5000年前青铜器时代就有了铸造工艺。我毕业时,学校改名为四川工业学院。当时我觉得大学毕业能去工厂当技术员或工程师就不错了,考硕士研究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那时候全国硕士点很少,考取难度很大,一般是在寒假期间进行研究生考试。我听说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招硕士研究生,考普通物理,不考高等数学,于是我就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笔试考完以后接到成绩通知单感觉考得不错,但等了两个星期也没接到参加面试的通知,心想这肯定是没考上,于是就继续做毕业设计。大概到7月将要本科设计毕业答辩的时候,我收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调档函,我被录取了。硕士研究生考上后,我心想一定要在西安交通大学好好学习,因为从一个普通大学考上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研究生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还是包分配,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一个班40个人,毕业分配就有40个指标。而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只要找到了工作单位,到哪里工作都可以,一个人可能会有多个单位可选择。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还不想立即找工作,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那时全国博士点很少,当时也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没有电话,只可以写信。我看到浙江大学招铸造专业博士生,但我错过了浙江大学春季报考博士的时间,只得等下半年报考别的学校博士生了。后来了解到南京工学院博士生是冬季报考,1986年12月考试,于是报名了。我硕士毕业后就没有助学金了,宿舍也不能住了,所幸学校老师很关照我,帮我找了一间房子,同一位甘肃籍的同学一起住,一起考博士。我还向老师借了点钱,继续复习准备12月的考试。大约在5月时,我看到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是7月考试,于是我就赶快报了名,省得拖到年底考试了。

    那时候全国只有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学校招摩擦学专业博士生。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的博士生导师是邵荷生老师。后来我考上了咱们学校,我原本就是学耐磨材料的,咱们学校的摩擦磨损研究室正好也做材料磨损研究,所以我便跟着邵老师学习矿山机械工程专业。

    

    访谈组:

    1986年10月至1989年7月您在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在这期间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

    王华明: 

    在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的学习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我1986年7月参加考试,顺利考取了北京研究生部的博士,国庆节以后开学报到。谈及令我印象深刻的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觉得咱们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对学生都很好。当时学生少,一届博士生就十几个人,硕士生就二三百人,学生同老师之间接触都比较多,学校机关的领导和教师也能同学生打成一片。第二,北京研究生部学生住宿条件特别好,住的是单元房,四室一厅的,卫生间和客厅非常大,阳台特别舒服,每个房间都有阳台,宿舍楼有天井,我们楼里有电视机可以看电视,电视机一星期换一个位置,保证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是住进新宿舍楼的第一届学生,我和何满潮是室友,他比我早两年当选院士,所以我们宿舍两人后来都当选为院士。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学校宿舍楼建造的理念是30年不落后。所以,咱们学校对学生很好。第三,洗澡发澡票,洗澡不要钱。第四,学校的科研政策一直很宽松。那个时候为方便老师做科研和省钱,老师们科研花费打白条的收据是可以报销的,管理费扣得少,整体的学术氛围是比较宽松自由的。第五,入党的经历也让我记忆犹新。我在读博士期间入党,北京研究生部党委书记徐有恒代表上级党组织亲自找我谈话。他没有架子、和蔼可亲,令我记忆深刻。我当时的入党介绍人是何满潮,他入党较早。我和他同住一个寝室,他是我们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其他同学受他的影响也都积极入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研究生部我们这一届一共16名博士生,大概有13人是非党员,其中11人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成为全国的典范党支部。何满潮思想敏锐,总结归纳提炼能力超强,不经意的事他第一时间就能抓住要点。我与他同寝室了一年多,后来他结婚后,我就搬去了另一个寝室。

    

    访谈组: 

    您在读博期间,当时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这段求学经历对您今后的工作科研有什么帮助或影响呢?

    王华明: 

    在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读博的3年,我个人认为锻炼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当时学校的环境宽松,邵老师为我们提供保障条件,解答学术疑难,同时很放手,我们完全可以放手去做我们想做的研究。我当时需要去全国各地做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联系,完全自己动手,锻炼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当时在北京的学习条件很好,图书资料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和复印,还有煤炭工业部情报中心、北京图书馆、机械工业部情报所,这些都是那时候获取资料的地方,我一天到晚骑着车去查阅资料并复印下来,学校能够报销复印费。实验方面,炼钢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锻钢在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我都能跟那些工人打成一片。我还曾骑着三轮车去现今北京西站所在位置的附近拉沙子来做磨料磨损试验用,一天拉两车。这些丰富的经历确实锻炼了我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访谈组: 

    您先后获德国洪堡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并于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以来,您是如何攻克科研难题的?您认为当代青年人在科研工作中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素质能力?

    王华明: 

    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需要具备两方面能力:第一个方面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个人认为一棵树能长多高取决于其根有多深。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力学基础等。这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时代在变化但科学知识的基础不会变。所以大三以前学的知识,可能是终身都受用的。第二个方面是选题要有价值。我觉得科研工作者做的研究一定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要对社会有实用价值,要促进社会进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做科研,你首先得知道问题在哪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原来煤炭行业的安全事故比较多,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应该想着如何去改善施工条件、装备条件、工作条件,从而从根源上杜绝事故发生。我觉得这就是以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的研究。要做先进的或是别人做不了的、别人做了但做得不足的研究。我认为上述的两方面最为重要,一个是基础,另一个就是以发现问题在哪来确定选题,同时要想发现问题,深入一线是很必要的。此外,我觉得选题要深入实际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方向,只要方向选准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其实就是找问题、找方向,“行万里路”可能比“读万卷书”还要重要。

    

    访谈组: 

    您实现了用激光直接制造金属大型复杂构件的创新突破,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您是如何确定此研究方向并坚持开展这一研究的?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其中的故事吗?

    王华明: 

    我本科学铸造。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便应用铸造技术制造刀、剑等武器和生产工具了。青铜冶铸技术是一个关于金属冶炼和器件铸造的技术,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铜里面加锡、铅等元素就变成了合金。后来有了钢铁,钢铁也是如此,炼完以后配成合金再去浇铸。我的研究方向是围绕金属展开的。提高金属的性能是金属材料发展的基本问题,怎么能让金属零件强度又高、韧性又好、寿命又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怎么能让金属做得更好。

    1989年我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壮麒做博士后。当时胡老师让我做高温合金激光表面熔化快速凝固理论研究。激光能量密度很高,照在金属表面一瞬间就会熔化,随后瞬间冷却转变成固体,表面层结构就彻底改变了,性能就提高了。那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去修涡轮叶片、发动机单晶叶片。如果叶片表面上有一个小的缺陷,叶片就废了,但是用激光照射后就能把它修复。其原理在于激光一照,金属快速熔化和凝固,结晶过程特别快,其化学成分就特别均匀,晶粒变得特别细,性能变得特别好。这是金属快速凝固后的一个基本特性。

    后来,我就想:假如我用这个方法把金属熔化后一层一层地快速凝固往上堆,堆出的金属内部微观组织就很细,其性能肯定好。从本质上看,这就是金属快速凝固的基本特性。假如做一个飞机的零件,以飞机的起落架为例,它可能特别大。金属零件制造,几千年以来都是先熔炼金属,熔化成液态金属再浇到模子里面,冷却后得到铸件。浇铸大型金属零件,由于热量大,冷得慢,金属凝固结晶出来的晶体晶粒特别粗大,性能不好,也不致密。

    从青铜器时代以来,冶金铸造都是要先把金属变成液体,再变成固体。但是那时候铸造的东西晶体太粗,强度不高,里面疏松不致密。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激光熔化堆积快速凝固的方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希望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大型金属零件的材料强度越来越高、韧性越来越好、尺寸规格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访谈组: 

    作为中国激光3D打印技术的带头人,您能谈谈对激光3D打印技术开发应用前景的看法吗?

    王华明: 

    其实传统方法要做好大型金属零件挺难的,不仅需要昂贵的金属冶金和铸锻重工业装备等基础设施,而且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性能低、周期长。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制造能力和性能,被世界公认为是重大装备制造的基础和核心关键技术。

    现在我们激光3D打印技术研发出来,不再依靠传统金属冶金工业和铸锻重工业设施,也不需要模具,节省了很多很多的原材料,周期短,性能质量还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做的事情是一个伟大的、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通过激光熔化逐层堆积生长方法,把很多用传统的方法无法熔炼在一起的元素均匀融合在一起,比如铝和钨的熔点、密度、性质均相差很大,用传统的熔炼方法根本无法炼在一起,就像水和油是混不在一起的一样。而通过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可将它们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材料。所以我觉得激光3D打印技术会变革材料,产生新一代的材料。激光3D打印技术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基本上不需要人,工作环境也是安安静静的,耗能少,还便宜。因此,应用这个技术不再需要传统的重工业装备,对于未来重大装备的材料、制造以及整个制造业可能都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访谈组: 

    多年来您在高校始终坚持本科一线教学工作,自1995年以来讲授了金属学原理等14门主要课程。您有什么样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您认为青年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王华明: 

    我从1995年开始一直在上课,现在也还在给本科生上物理冶金学等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我觉得老师必须得上课,这本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要当好老师、讲好课,是不容易的。老师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好多自己觉得会的东西其实是不会的。我个人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不断在提高自己,有了很多收获,所谓教学相长,所以老师还是应该好好上课。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你在教学生知识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得更多。我觉得上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思考收获的过程。举个例子,在我们团队当中,除了激光3D打印技术这个研究方向外,还有做耐磨、耐腐蚀、耐高温、涂层、表面科学与表面技术等研究方向,应用在轴承、密封、泵、阀门、机械运动副零部件等方面。金属零件只要运动就会有磨损,只要有接触就有相对运动,就会有摩擦、有磨损。怎么能让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在海水里、在腐蚀条件下耐磨,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难题,这既是材料学又是力学的问题。我1995年在给本科生讲金属学原理课,讲到拓扑密堆结构金属间化合物时,就给我的科研带来了很大启发,并由此形成了我们团队除金属增材制造外的第二个特色研究方向。我觉得教师上课时的思考,或许能够发现一个新的方向。此外,我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有总结提炼的科研能力。如果我不上这门课,就没有学习到这个方向,尤其讲偏基础一点的课程,基础学科对于教学与科研确实有用。

    

    访谈组: 

    当前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您对母校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王华明: 

    咱们学校历史悠久,有务实的优良传统。我希望母校可以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老树开新花。就能源来说,这是社会永恒发展的支柱,未来离不开能源。我国的能源结构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煤炭作为支柱能源在一定时间之内还不会改变。但是怎么运用更清洁化、智能化的技术把煤炭用得更好,是我们要考虑的新方向。要不断开辟新领域,继续把传统优势发挥好,形成新优势,形成新特色。

    

    访谈组: 

    您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您对母校学子有哪些寄语?

    王华明: 

    中华民族现在真正赶上了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对青年人来说,要有自强之心,要有自豪感,尤其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广大青年要发奋图强、众志成城,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

    第一,青年学生要增强自信心和自强心,沉下心来把理论基础打牢固,同时要有创新意识,从自己做起,脚踏实地盯着自己的目标使劲往前进,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贡献。第二,要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自己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把为国出力、扎根人民作为一辈子的志向,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和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坚持学术至上,不断努力钻研。第三,国家尖端科技领域前景广阔、任重道远,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更要把握青春,有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执着的追求、长期的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指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距离2050年只有20多年了,现在的青年人到那个时候正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很多领域,我们广大青年都要自立自强、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赓续奋斗。

    特别鸣谢——王华明院士对本稿的亲自审定和大力支持!

来  源/档案馆

本期编辑/梁思瑞

责任编辑/王丽晔

王华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激光增材制造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