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丨孙家栋

2025-02-12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690

    今天是元宵节,一个洋溢着欢声笑语、温馨喜庆的节日。

    在1950年的这一天,一碗红烧肉,意外地为一位年轻人打开了通往星辰大海的大门。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多年后,他回忆道:“我的人生选择,正是由这顿红烧肉促成的。”

    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起初,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未来能够修建大桥。偏巧,此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孙家栋便转入汽车系。然而,还没来得及去造汽车,命运再次为他安排了新的转折。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原本计划午饭后回姐姐家,却被一碗红烧肉绊住了脚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品尝到如此美味实属难得。听说学校晚餐有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晚饭再回去。

    晚餐时,孙家栋坐在食堂中,四周弥漫着红烧肉的诱人香气。就在这时,学校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招募新成员,有志之士可即刻报名。

    孙家栋心中瞬间涌起了波澜,他想起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仿佛新中国战机的轰鸣就在耳畔。他毫不犹豫地放下筷子,填写了申请表。经过严格审核,孙家栋被选送入伍。当晚,他甚至来不及与姐姐告别,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踏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1950年1月,孙家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报名参军

来源|中国航天科普微信公众号

    1951年,孙家栋与另外29名同学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在苏联的七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掌握了飞行技术,还深入钻研航空航天知识,成为学院的佼佼者。

    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学生如果所有考试都获得5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若能保持,照片位置会向上移动,越高处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照片出现在“照片塔”顶端的学生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这枚让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质奖章,最终被孙家栋收入囊中。

    1958年,孙家栋载誉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两年后成为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从仿制苏联P-2导弹到主导东风导弹的研制,他将全部智慧和精力倾注其中。

孙家栋在工作中
 来源|新华网

    “这辈子可能就搞导弹了”,他当时这样想。然而,1967年夏天,他的职业生涯再次迎来重大转折。

    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研制,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从此,孙家栋从导弹领域转向卫星研制。

孙家栋在卫星研制现场指导工作
 来源|“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再到“北斗导航系统”,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飞跃紧密相连。他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描绘出一条辉煌轨迹。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谁曾想到,一碗红烧肉的偶然选择,竟成就了一位中国航天巨擘传奇人生。

少年勤学,

青年担纲,

你是国家的栋梁。

导弹 卫星,

嫦娥 北斗,

满天星斗璀璨,

写下你的传奇。

年过古稀未伏枥,

犹向苍穹寄深情。

    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曾经送给孙家栋的颁奖词。

   参考文献:

    [1]大国脊梁 | 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OL].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17-2-23.

    [2]从1921到2021致敬百年百人!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干[J].小康,2021-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