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激活大思政、大宣传潜能和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光明网联合推出“思政开放麦·时事热点微评”专栏文章,激发“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奋进力量,铸就强农报国思政引领力。
云南大理,彩云之南,苍山雪,洱海月……这是大自然赋予大理的绝美画卷。洱海是我们国家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围绕农业强国、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洱海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地区布局建设科技小院集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怀揣着为民服务朴素情怀,牵头提出“洱海科技大会战”计划,以古生村片区为中心先后建成16所科技小院群,助力大理走出一条既保护洱海生态,又让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左图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古生村石碑;右上图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右下图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在稻田。
左图为张福锁在古生村丰收稻田;右上图为张福锁团队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右下图为张福锁团队察看稻苗。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体会,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张福锁院士这样说,也这样做到的。
围绕洱海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张福锁院士牵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启了以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为主的“洱海科技大会战”。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依托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和洱海流域科技小院群,在保护洱海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不仅助力大理留住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还打造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
左图为金可默获评“云南好人”;右上图为金可默在洱海边;右下图为古生村科技小院村民培训会。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是学校在洱海片区唯一一个长期驻扎的女教师,“让洱海清,农民富”是金可默到达洱海之畔最初的梦想。2022年初她主动请缨到大理,作为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及洱海流域科技小院群总负责人开展工作。3年来,科技小院由1家发展到16家,金可默也从负责一个古生村科技小院,到担起管理十几家科技小院的重任,3年来,她用脚步丈量了古生村500余块农田,走访了300余农户,通过聚合科技小院与当地农户的力量为古生村增收2000余万元。在2024年第二批“云南好人”名单中,金可默获评“敬业奉献好人”。
科技小院的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张福锁院士一直希望科技小院师生,“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不仅要专注于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问题,更要胸怀大局,将个人追求融入到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国家使命中去。一批批科技小院年轻学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常年驻村,把青春与智慧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让“科技之花”开满洱海之畔,用“星星之火”点亮助农致富之路。在2025年新春之际,为推动当地旱地作物鲜食玉米与蔬菜绿色高值种植技术推广,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学生采用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赠送“绿色种植技术规程”扑克牌,把绿色种植技术送进田间地头、送进古生千家万户。
左图为张福锁在河北曲周为“科技小院发源地”揭幕;中图为“科技小院模式”被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右上图为中巴科技小院;右下图为中非科技小院。
2009年张福锁院士团队发起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设立,经过16年发展,全国70余家培养单位已建立1055个科技小院。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31省、179县和非洲马拉维、坦桑尼亚建设科技小院252个,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国际减贫。“科技小院模式”被写入2024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小院扎根祖国大地,深入生产一线,坚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构建了一套以知农爱农为核心、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到东北黑土地保护,从甘肃石羊河节水灌溉到海南南繁基地育种,再到云南的洱海科技大会战,这既是一代代农大人扎根乡土、振兴乡村的时代缩影,也是一代代农大人胸怀社稷、情系苍生的接续传承,农大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今后也将继续争作强农报国先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董济杰,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编: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