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科学家是基础研究领域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挑战极限、打破常规,经常让我耳目一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胜利在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说。
他用“向年轻人学习”
来形容自己与团队的日常相处,
并坦言,如果能回到35岁,
他依然会选择红外科技
这条挑战与突破并存的道路。
“其实是我更需要他们的建议”
“经常有人问我会给年轻科研人员什么建议,其实恰恰相反,我更需要他们的建议。”孙胜利说。
在他看来,年龄增长带来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思维的敏锐性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才是推动科学前沿的关键。“科研是一场不断与未知搏斗的旅程,而年轻人是最有创造力的同行者。”
孙胜利特别提到本届“35人引领计划”中的几位青年科学家所展现的突破性思维。
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苗金水研究的“感存算一体”技术。“现有摄像头是感存算分离的,先拍摄图像,再用处理器存储和计算。但苗金水正在探索直接用光完成计算,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架构。这种从根本上改变信号处理方式的技术将带来巨大变革。”孙胜利感慨道,“这就是极限挑战,重新定义我们以为已经成熟的计算与智能。”
谈到科研中的“极限挑战”,孙胜利对这些青年科学家的突破感到振奋。“他们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以为已经成熟的领域,挑战传统认知的边界。”他语调加重,“这是最难的事。当整个社会都认为技术已经走到头时,还有人敏锐地洞察到新问题,继续深入探索。”
然而,他也看到年轻科学家面临的难处。“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人觉得前沿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热潮就是一个例子。这波热潮是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艰难曲折、承认了不确定性之后取得的。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认知智能、非线性因果等基础理论难题依然需要攻关。”他说,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这些“少数派”科学家常常处于不被理解的位置,“这时最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耐心。”
“基础研究有时候就像在夜里摸索前进,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路,但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孙胜利说,“我相信,青年科学家是这条路上的领路人。”
从“红外慧眼”到“AI蜜蜂”:
挑战极小概率事件
“如果我回到35岁,我还会选择红外科技。”孙胜利谈起自己的科研生涯,眼神里透着坚定。
他所从事的红外探测研究,聚焦的是极小概率事件的早期发现。这类事件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发生,影响巨大。
“比如,今年最难预测的台风路径变化,就属于典型的小概率事件。”孙胜利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提前发现这些事件的征兆,找到它们的规律。”
为此,他和团队在极端环境中锤炼“红外慧眼”,让它能够从嘈杂的背景中捕捉微弱的异常信号。“想象一下,在一个人流密集的广场上,突然有人扔下一个烟头。我们的红外探测器能第一时间发现它,定位位置并发出警报。”
这种精准捕捉的能力,来源于增加时间维度的观测。“尤其是在信号剧烈变化的瞬间,”孙胜利强调,“这一瞬间往往蕴藏着关键的信息。”
如今,他的研究已经扩展到智能体之间的微弱相互作用,甚至开始尝试探测“AI蜜蜂”的踪迹。
“如果一群蜜蜂飞过,我们的系统要能辨别出哪只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他说,这项技术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体安全领域前景广阔,但挑战巨大,“小概率事件早期发现本质上是异常信号的获取与处理问题,而大多数AI系统会把它当成噪声忽略掉。”
尽管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孙胜利坚信,基础研究的突破才是未来技术的真正核心。
“我们做的每一步努力,
都是为了让人类能更早发现危险,
守护更广泛的安全。”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拍摄:张继东 制作:Gin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