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红院士近照
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到开创“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先河,福州大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持变革创新精神,如今已成长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下,本刊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聚焦科研报国使命,就如何引领福大继续发挥优势,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推动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不忘初心,肩负科研报国使命
中国新闻发布:您如何看待并理解院士与校长这两种角色的关系?
吴明红:院士与校长,是科教兴国视角下的“双轮”,既独立又依存。院士身份赋予我学术底蕴和科研视野,引导学校科研创新。作为校长,将学术引领力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院士的学术影响力能够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校长的管理能力将这种实力转化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对我而言,这两种角色都承载着科研报国使命,激励我不忘初心,以热情和信念,为福州大学和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发布: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您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
吴明红:在青少年时期,我深受科学家故事的影响,尤其是居里夫人在放射化学、核物理、核化学领域的研究,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从求学到从事科研工作,我亦如愿在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不畏远征”,必须具备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决心,我想,这亦是科学家精神的一种影响和体现。科学家精神不仅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更是一种信念与追求,是我科研工作的动力。
福州大学校园风光图 方绪华/摄
在福州大学,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家精神是自福州大学建校之始,就镌刻在学校的“基因”里的。在建校初期,以张孤梅同志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领着福大人从闽江之滨的泥田荒原中,一砖一瓦建设起学校的雏形;在建设发展时期,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引领着福大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潜心深耕科学研究;在跨越发展时期,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则激励着一代代福大人开疆拓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66年的发展过程中,福州大学的“三种精神”照亮了福大师生的从教、求学之路,他们始终秉持“奋斗、严谨、拼搏”的底色,这既是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福州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凝练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作为福建省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如今的福州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汇融合,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科学家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全校师生正踔厉奋发,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将福州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东南强校”,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助力国家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新闻发布: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吴明红:福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依托“双一流”高校平台优势、科研和成果转化优势及社会影响力优势,致力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声誉卓著。自1995年与福州市建立共建关系以来,福州大学开创了全国“校地合作”为先导的科技服务模式。学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城校双向奔赴同发展”的精神,在加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技术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社会贡献度。新福建建设十年来,校地合作全面开花,学校与南平、邵武、德化、松溪等市、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难题等,启动新一轮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工程,构建了城校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学科跟着产业走。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学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对接产业力度,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布局学科建设。比如,在“学科+新能源产业”方面,创建了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了首套“氨-氢”燃料发电站、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目落成。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医学院,构建新型研究机构和高等研究院,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2024年新增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8个博士点,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三,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创新成果斐然。学校通过实施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协同工作体系,创新“引凤筑巢”合作模式,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成立省内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和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进一步激发企业开展技术革新的新活力,实现了科技、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实施“服务八闽工程”,助力区域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已有近百个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专家工作站,研究方向涵盖智能控制与先进控制、控制技术工程应用与公共服务、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2022年,杨黄浩教授团队的“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4年,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4年,福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参与完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吴明红院士在实验室。
中国新闻发布:您如何评价福州大学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哪些贡献?
吴明红:人才培养是创新的根基,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2023年底,学校启动了教育教学思想与综合改革大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思考如何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发展,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提升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合力探寻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福大新路”和“福大方案”。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学校积极探索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加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三制三化”的培养新模式,不断推进嘉锡化学班、数理综合班、数理金融班等实验班改革与建设,探索基础学科思维创新体系的培养;在工程学科卓越人才上,深化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微电子示范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等建设,积极参与“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使各个培养层次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持续提升。
在学术学科创新方面,五年来,研究生作为主要贡献者(学生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此外,学校以“格物讲坛”“学术达人”评选为载体,着力提升学子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养,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为培育科研人才添砖加瓦。
不仅如此,学生竞赛也成绩斐然。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八轮总榜单(本科)中,福州大学名列全国第24名。在前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学校共获16金32银48铜,其中2024年勇夺5金4银5铜,实现各赛道金奖项目全覆盖,金奖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1位。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福大学子斩获2金1银2铜,金牌数、奖牌数创历史新高,总积分全国排名第25名。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大挑)揭榜挂帅专项赛上,成功斩获擂主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总成绩位列全省第一。这是福州大学、也是福建省斩获的首个“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并作为福建省唯一、全国前三的擂主团队代表,站在全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进行汇报展示。
顶天立地,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闻发布: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交流交往历史悠久。为促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学子心灵相通,福州大学作了哪些努力?
吴明红:海峡两岸一家亲,在加强两岸融合方面,高校先试先行,福州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教育合作交流方面,福州大学与台湾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比如,福州大学与台湾宜兰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开展了“本科2+2,双授学位”合作办学,打破了常规零星个体交流模式,探索了规模化、系统化、成建制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渠道;还有“移地教学”等,为两岸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在产业合作方面,福州大学积极与台湾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比如,2016年,福州大学参与的台湾俊叶企业有限公司“立卧五轴联动加工机”项目,开创了海峡两岸六家企业院校共同研发精密机床技术的先河;2022年,福州大学与台资企业宗仁科技(平潭)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六个合作项目,其中“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低功耗Delta-Sigma模数转换器(ADC)芯片”项目成功入选福建省软件业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第二批);等等。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转化,为两岸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举措不仅很好地促进了台海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也增强了福州大学的综合实力。
福州大学晋江楼 方绪华/摄
中国新闻发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高校不仅面临着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也面临着世界各地的挑战。您认为,福州大学当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吴明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支撑与重要载体,承担着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
对于福州大学而言,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既是重大挑战,也是巨大机遇。
首先,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24年11月17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落下帷幕。在此次赛事中,福州大学勇夺全国擂主,获得了该校首个“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图为全国颁奖典礼汇报展示现场。
其次,我们将加强科研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面对科技创新的攻坚战,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科研报国信念,要敢于去挑战“解锁”更多从0到1具有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祖国的实际行动。
最后,我们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以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性挑战,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科技前沿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协作来解决,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活动,了解国际科研动态和前沿技术,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加强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新闻发布:您对福州大学的未来有何展望,对青年学子有哪些期望?
吴明红: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距离现在不过十载,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福州大学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要求,既聚焦中国科技前沿发力,又布局区域重点急需领域,全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在回答“教育强国,福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奋力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
青年学子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衷心希望学子们能够珍惜大学时光,坚定信念,胸怀天下,敏于求知,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好奇,锤炼求真务实之心,立科研报国之志、强创新实践之能,不断提升学术涵养和研究能力,努力成为国家战略人才甚至是顶尖科技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本刊记者/陶恒)
供图: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原标题:《教育强国,福大何为?——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