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最不敬业的留学生?留学期间,他却转行了丨王绶琯

2025-01-1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7175

    在人生的关键路口,时常面临困难的选择:追随内心的热情,将兴趣爱好转化为职业道路,即便与所学的专业大相径庭?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容易回答。不妨来看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王绶琯的选择。

    王绶琯本是一个与造船为伴、梦想驰骋海疆的青年。27岁那年,他下定决心放弃苦学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术,改学天文学,最终在天文领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王绶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梦想是有迹可循的,早在少年时期,王绶琯就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6年,13岁的王绶琯考上福建马尾海军学校。“七七事变”后,学校遭日机轰炸,被迫迁至贵州。完成基础课学习后,他随造船班赴重庆海军工厂学习专业课。

    在重庆学习期间,王绶琯时常光顾书店。偶然间,一本名为《宇宙》的天文学杂志深深吸引了他。杂志中那些生动有趣的天文知识,让他如痴如醉,并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天文梦”的种子。

民国期间由中国天文学会出版的
《宇宙》杂志

来源|赛先生

    毕业后,王绶琯进入了一家制造水雷的兵工厂实习。在那里,他认真工作、刻苦学习,很快通过了海军公费留学招考,被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录取。这本是他继续深造造船技术的绝佳机会,命运却再次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1945年,王绶琯赴英留学,进修造船。在那期间,他接触到了爱丁顿、金斯等天文学家创作的天文学著作。这些书籍内容精彩丰富,让王绶琯了解到更多前沿的天文知识。

    每当王绶琯漫步在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廊道上,翻阅着手中的天文学书刊时,内心都会涌起一阵悸动。他仰望着星空,心中萌发出进一步探索天文的强烈愿望。

1945年,在格林尼治英国留学造船班入学6同学合照,前左1为王绶琯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49年,国民党政府与英国断交,留学生们被迫滞留在国外,其中包括王绶琯。王绶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追随自己内心的渴望。他鼓起勇气,给时任英国伦敦大学天文台台长格雷戈里寄去了一封求职信。在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天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希望在天文台工作、专门从事天文学研究的愿望。

    格雷戈里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他看到了王绶琯的潜力与决心,很快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1950年,王绶琯被聘入英国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开始了他的天文学生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天文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与赞赏。

1951年,王绶琯(左一)在伦敦大学天文台与同事合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但王绶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1952年,为发展和壮大天文队伍,时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天文学家张钰哲向远在英国留学的王绶琯发出邀请信。信中殷切的言辞让王绶琯心潮起伏,爱国之心让他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他放弃了伦敦大学天文台的优越环境,在师友的帮助下,于1953年冲破英国政府的阻挠,返回祖国。

    回国后,王绶琯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他领导研制了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并提出了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此外,他还主编了《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等科普作品,并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努力,为中国的天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紫金山天文台50周年,老同志合影前排左起:李鉴澄、孙克定、张钰哲、陈遵妫、陈展云;二排左起:王绶琯、席泽宗、罗定江、李元、吴守贤;三排左起:叶叔华、苗永瑞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微信公众号

    从造船到追“星”,王绶琯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在《临江仙·书怀》一词中写道,“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为科学界树立了光辉典范。

    参考文献:

    [1]王绶琯:永垂天幕的“科学启明星”[J].中国科学报,2024-3-15.

    [2]永不止步的启明星[OL].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11-12.

    [3]始于兴趣 忠于使命 | 追忆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OL].中国国家天文,2021-1-2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