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挺进科技创新高地
湖北科技创新大会隆重表彰了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对科技强省建设再作大部署、再发动员令、再吹集结号。
翻开2024年湖北发展“辞典”,“创新”无疑是高频词。全省上下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科创体系持续完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果转化提速增效,创新生态更加优化。仰望星空,湖北“箭”步如飞,“星”耀苍穹,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蓬勃发展;俯瞰大地,湖北逐“绿”前行,“碳”寻新路,新能源汽车、碳交易市场等亮点纷呈;打量基础,“61020”全链条攻关取得巨大突破,一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湖北科技创新从多点发力转向全面突破,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进入了整体跃升、领先跨越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赋予我们“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使命任务,对湖北科技创新工作寄予厚望。全省上下要牢记殷殷嘱托,深刻把握总书记对湖北工作提出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用创新聚更大共识、汇更强动能、造更大引擎,让创新成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主旋律、最强音。
聚势突破,唱响主旋律。切实把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加快把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要打造各展其能的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地、开放包容的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动能澎湃的现代产业创新引领地、活力奔涌的全国创新生态示范地。统筹好创新驱动与驱动创新、自身发展与服务大局、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撑等重大关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更有活力、更具创新力、更强竞争力的战略科技力量。
整体提升,奏响最强音。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首要在建强创新极核,支撑在做优平台体系,核心在提升攻关能力,关键在加快成果转化,动力在深化制度创新。要以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更多高质量创新资源,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全域创新格局。要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坚持“四个面向”,聚集力量推进原始创新,持续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加强前沿科技领域布局。要以畅通转化链条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通道,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把更多科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以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造生态,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兴鄂行动、科技金融服务提升行动、重大科研协同攻关行动,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我们要强化支点意识、高地意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激扬敢闯敢试、勇争一流的壮志豪情,永葆闯关夺隘、勇攀高峰的奋进姿态,锤炼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鼓足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的拼搏劲头,加速挺进科技创新高地。(湖北日报评论员)
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
共授予337项奖励李培根、夏军获突出贡献奖
获奖团队在武汉洪山礼堂前合影。(何宇欣 摄)
1月6日,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7项(人)科学技术奖励。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5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3项),技术发明奖37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2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36项、二等奖83项、三等奖106项),青年科技创新奖7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3项。
本次获奖项目,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湖北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成就。基础研究能力逐步凸显,通过评审的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获奖率达到63.75%,较去年增长22.78%,体现了我省原始创新能力的跃升。省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有67项省属高校牵头的项目获奖,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单位分别获一等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比达到89.02%。重点技术领域成果涌现,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优势产业,“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及新兴特色产业等涌现出了一批重点成果,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申报的“大型高扬程升船机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申报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关键技术与新药创制”,获评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文俊、姜胜来)
新年第一会致敬科学家
我省第六年为他们铺就百米红毯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和团队走红毯进入会场。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走红毯进入会场。(任勇 摄)
1月6日,新年第一会——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洪山礼堂举行。我省第六年为科学家铺就百米红毯。
在鲜花的簇拥下,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10位科学家依次踏上红毯,带着他们的科创成果走入会场,迎接荣耀时刻。
六度铺红毯闪耀湖北科创力量
红毯两侧,由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小学生等代表组成的粉丝团,用手中的“应援牌”,迎接最闪亮的“星”。
夏军、李培根、钮新强、周忠胜、梅书棋、定明月、魏翔、陈卫忠、丁文红、肖阳相继入场,他们用心血汗水铸就的“强实力”,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他们中,有的为我国水管理、海绵城市建设与防洪减灾、重大水工程管理等作出突出贡献;有的扎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助推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产业落地;有的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者;有的发明轻型强防护多用途越野车系列产品;有的成功培育我国首个自有资源育成的优质猪“芯片”;有的助力我国碳基能源二氧化碳减排革新性技术的发展;有的为解决世界性“卡脖子”医学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有的为我国地下工程挤压大变形和强震动力大变形灾害防控作出巨大贡献;有的改变了我国大型冷连轧技术依赖进口的历史;有的致力于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可控,有望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将科技创新大会作为‘新年第一会’,表明我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多位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说,科研人员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创新步伐,将所研发的产品快马加鞭地应用到产业当中。
红毯外,还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精气神,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奋勇争先。
2024年,我省喜报频传:存储芯片、心肌旋切等一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出全球首片8英寸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首台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华中9型”、全球首款穿戴式头盔全数字PET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岛、城、廊、圈”创新空间格局蔚然成型。
院士话发展激励新锐奋勇向前
六铺红毯致敬科学家,是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当好科技策源地的缩影。
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红毯上,院士们畅所欲言。
“湖北要做好水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湖北要抓住这个机遇和挑战,做好流域综合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智能工业软件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只要我们把握好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就能够实现工业软件的跨越式发展。”
“湖北科创成果有目共睹、成绩斐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说,我省要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将人才优势转换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科技之星闪耀红毯,既致敬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科研新锐凝聚奋进之力、阔步向前。
钮新强走下红毯时,将手中的鲜花递给了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王蒂。“钮院士的科研精神和开创性思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将跟随他的脚步,继续为建设科创强国贡献力量。”王蒂说。(陈熹、田佩雯、姜胜来)
前沿勇探索,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共授予337项(人)奖励。这些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记录了湖北科技创新的坚实步伐,展现湖北“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底气与斗志,传递出令人尊崇的科学家精神。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充分肯定“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明确要求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策源”,要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不断涌现”。这在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年12月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沿线受水区1.85亿群众喝上了甘甜的“好水”。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首席科学家钮新强就是这项超级工程的主持设计者。在此之前,他还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设计人。
创新不止,钮新强带领团队创立了完整的升船机设计、建造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了升船机提升总重从千吨至万吨、提升高度从数十米至两百米的巨大跨越,引领了世界升船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世界高坝通航中国解决方案。该“大型高扬程升船机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针对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研究领域重大难题,历时二十年创新与突破,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活性天然产物,开发了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活性天然产物制备关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张勇慧带领团队,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研发了金线莲苷、“七蕊胃舒胶囊”等一类新药,实现中药大品种“龙牡壮骨颗粒”二次开发,相关成果应用到健民药业等10余家上市公司,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关键技术与新药创制”项目获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光催化材料和技术是当前国际材料、化学、能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等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新的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机理,制备出多种高效稳定的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国际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化进程。该“梯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项目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体系已全面走上正轨,正加速成为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全球技术‘灯塔’”。作为湖北实验室的代表,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他坚定地表示,将与湖北科技领域的同仁一起持续攀峰,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燃烧奋斗。(文俊、姜胜来)
首款首次首创
“61020”全链条攻关成果发布
1月6日,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湖北“61020”全链条攻关成果发布。会上宣布,2024年,湖北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涌现出一系列代表国家水平、体现湖北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实现聚势突破。
“61020”指每年突破6项重大基础研究、攻克10项关键核心、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产出“首款、首次、首创”重大实物成果。
向“无人区”发力,在优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玉米籽粒脱水分子机制”首次鉴定到影响籽粒脱水的新型小肽,为操纵RPG来改变籽粒脱水速率,培育高蛋白、宜机收的品种做出原创性贡献。“交流电驱动化学反应新方法”世界首创利用交流电信号驱动化学反应,为磷化工、电子级化学品等领域绿色智能制造提供了更加高效、环保的路径。“星载铷原子钟”突破量子物理学电子跃迁理论,研制出国际最高水平的新一代北斗系统星载原子钟,实现我国星载原子钟从无到有再到强的跨越。
向“卡脖子”聚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研发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异质集成晶圆,实现超低损耗、超高带宽光芯片规模制造。“800G光传输技术”在国内率先完成C+L 12THz波段光层在高速光传输现网,频谱指标优于国际领先水平,加速了下一代光传输系统国产化替代进程。“人形机器人技术”采用多传感数据融合技术,研发智能大模型底座,打造电子皮肤原型产品,实现我省人形机器人整机从“0”到“1”的突破。
向“新赛道”蓄力,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其中的“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AD1000”,填补7nm车规级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的国内空白。“超高速混合光子集成芯片”单通道速率和总速率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产高档数控系统”成功研制世界首台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华中9型,实现国产高端数控系统从“跟跑”到“领跑”。“无肌间刺武昌鱼”国际首创鱼类无肌间刺分子精准育种技术,让“吃鱼不挑刺”成为现实。(文俊、姜胜来)
李培根“喊话”海内外才俊
“来湖北,这里有你们施展才能和实现梦想的舞台!”1月6日的大会上,李培根院士“喊话”海内外的科技产业才俊们。
近年来,李培根院士一直在为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教学改革等鼓与呼。过去1个月,他奔走于重庆、北京、山东等地,指导企业和高校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1987年,李培根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机械系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深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逐渐成长为优秀学术带头人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如他主持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的开发,与开目、天喻公司合作,形成了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应用于国内2000多家企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还在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李培根曾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校长9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根叔”。在当天的大会上,他也表达了教育要与创新俱进的期盼。
“创新驱动,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他说,目前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工作岗位受到冲击,某些职业形态也会发生巨变,工程教育要引领产业对未来人才需求,要超越常规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不只是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需求。仅仅为适应需求而出现的创新往往不是原始创新,不是颠覆性创新。”
多年来,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李培根推动组建了具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完整创新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主导撰写的《智能制造概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创新土壤和氛围会越来越好。未来的日子里,尽管我自己只能贡献些许余热,但相信我的同事和伙伴们一定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的弄潮儿!”76岁的“根叔”充满信心。(方琳、高翔)
夏军:为长江装上“智慧大脑”
1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夏军神采奕奕,在观众的簇拥中第一个登上“科学家红毯”。
1975年夏天,夏军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去河南驻马店板桥水库实习时,目睹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及垮坝事件。他意识到,水利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学习水文、报效祖国的种子从此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此后,他师从知名水文学家叶守泽,并于1985年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首位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
降水如何转化为暴雨洪水?这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的水系统科学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夏军深入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进行暴雨洪水调查和径流实验,同时调研全球代表性流域暴雨,提出了全球首创的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基于在湖北获取的海量水文数据,他发现了时变增益非线性产流规律,揭示了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创立了时变增益非线性水文模型方法,在全球60多个不同气候区代表性流域测试,较原有线性预报模型精度平均提高了45%,最大可提高到63%。
夏军坚持系统水文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向,在原来水文非线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不断扩展到水环境、水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流域综合与集成,成果应用到长江、黄河、淮河和西北地区水管理等,产生显著效益。
2014年,夏军成为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成就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的首位中国得主。
“水安全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长江模拟器是夏军带领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为长江装上“智慧大脑”,通过“监测—模拟—评价—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为“认识过去长江,了解现在长江,展望未来长江”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田佩雯)
编辑:梁唯雅
责编:李 茜
审核:姚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