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他用猪油和木头解决了抗日前线的燃眉之急丨罗沛霖

2024-12-0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040

    1937年,抗日前线正在为通讯设备的短缺而头痛。延安的战士们没有料到,不久后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轻学者因地制宜,用猪油和木头,帮助战士们渡过难关。

罗沛霖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节节溃败的场景犹在眼前。西安的一所房子里,一位通讯专业的学者,思考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也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终于,他好像下定了什么决心,在灯光下提笔,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写了一封自我推荐信,介绍自己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专长。

    这位年轻人就是24岁的罗沛霖,他知道这几页纸将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会失去每月120大洋的优渥报酬,他会面临物质匮乏的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的革命条件,但这在年轻人心里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即将成为燎原星火中的一颗火星。

    1938年3月,罗沛霖在党的安排下来到延安。

    面对延安艰苦的科研环境,他毫无怨言。

    后来他曾说:“我们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延安,他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延安通信材料厂。他任工程师,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这个通信器材厂,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时,从战场缴获的通信器材是稀有物件,恨不得一份被拆成两份用。在这种情况下,罗沛霖灵活变通,因陋就简,用有限的物资,尽可能地为抗日前线提供有利条件。

    没有专门的电池,就收集收音机和手电筒里的干电池;没有润滑油,就用猪油代替润滑油;没有绝缘材料,就用延安山中的杜梨木头做绝缘材料;没有酒精,就用烧酒代替酒精……

1954年罗沛霖在柏林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罗沛霖的巧妙改装下,60余部电台被送往抗日前线,极大地改善了前线通讯工具短缺的问题。

    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曾开玩笑说:“有了罗工程师,我们就不是‘土八路’了。”

来源丨科普青岛

    日本侵略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共产党如何用猪油和木头做出了通讯设备,在重重困境之下绝地反击。这段烽火中的延安岁月在罗沛霖院士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跃华.记我校校友 两院院士罗沛霖教授[OL].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钟卫宏,陈萌萌.罗沛霖:建言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OL].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3]刘九如,唐静.行有则 知无涯:罗沛霖传[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罗沛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子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