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复旦古籍保护研究院十岁了:曾“复活”失传的开化纸,保存寿命可达千年

2024-11-23   澎湃新闻   阅读量:22

    传云章于千载,存文脉至万年,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11月22日,复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下称“复旦古保院”)迎来建院10周年。当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举行。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鞠文韬 摄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谈及学科交叉对于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古籍保护手段多依赖于前人的经验总结,缺乏对科学保护机理等探究。但古保院则定位集科研、教学与保护于一体,突破古籍修复的消极保护范畴,将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融入古籍保护之中。 ”

    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方面了解到,复旦古保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古籍保护研究院。早在2014年,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在调研过程中获知,复旦藏有40万册古籍,数量、质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二,馆内黄正仪、赵嘉福、童芷珍等专家,多年来一直带领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古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经过几百年流通,我们的古籍破损率很高。”陈思和表示,这一现状并非复旦独有,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5000万本古籍,其中有1500万本亟待修复,更有部分古籍因早年修复手段不当而损坏加剧。所有文物中,纸质文物最难保护,因其最易消亡。

    陈思和于是提议设一所研究院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时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一看到这份方案,便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学科布局中,还无人做古籍保护。“复旦大学有道义、有责任帮助国家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经慎重商议,杨玉良破例兼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筹备组组长,后担任院长至今。

    

古保院特聘专家赵嘉福为学生们教授实践课程。复旦大学供图

    不同于传统的“修补图书”观念,复旦古保院创造性地融入了科学研究思想,大大拓展古籍保护的内涵。复旦古保院汇集文理各专业学科人才,首创领域内交叉研究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保护高端人才,推动纸质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研究院整合复旦大学图书馆、高分子科学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文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院系的学术力量,共同组建学科平台。

    身为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曾带领复旦大学跨学科团队通过科研攻关,进行纸张开发,成功“复活”了失传百年的开化纸,保存寿命可达千年以上。此外,团队还在造纸原料荛花植物分布、基因快繁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借鉴开化纸的成功经验,海南沉香纸、山西桑皮纸、延安马兰纸,这些独具地方特色又能长久保存的中国传统纸张,都在陆续“复活”的路上。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7月,复旦已培养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109名,博士7名,人数几乎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中不乏海外留学生。不少人毕业后学以致用,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陈可轩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