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他创造了中国舰船研制的多项第一丨张炳炎

2024-11-2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30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奔赴南极,由此掀开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出发大会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9年11月建成的“向阳红10号”是我国首次自行开发的大型远洋调查船。张炳炎作为总设计师,在接到造船任务时,就深感任务的艰巨性和特殊性。

    设计建造这条船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不但涉及船舶科学本身的各学科科学原理、规律及许多相关技术,而且关系到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艺术,以及人文等诸多方面的许多问题。同时,还有不少技术在当时是国内技术空白,而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整体难度相当大。

    不过,张炳炎还是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说:“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逐个突破,持之以恒,就会看见胜利的曙光。”

“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

来源丨中国水运报

    之后,张炳炎根据自己成功改装“向阳红5号”远洋调查船的经验,对大型远洋调查船的设计方面做了多项预先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然后他和设计组的成员,按照要求,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

    紧接着,有人提出将当时正在另行设计的打捞救生船与远洋调查船两船“合型”(组装在一起)设计。上级也给出了“合型”的原则:在保证执行使命任务的前提下,力争最大程度的“合型”。于是,张炳炎带领设计人员按设计任务书重做设计方案。这一次,他们用了6个月的时间,将原设计方案修改为新的设计方案。

    实际上,设计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也给设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张炳炎常常因为在一些技术问题上的分歧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还要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但即便这样,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私底下有同志劝他不要太认真,当心吃苦头,但他坚持说:“大不了,不吃造船这碗饭!即使吃苦头,也不能看着不合理的东西从我手中过去。”

    在设计过程中,张炳炎对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摸情况、掌握规律。为了使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预期目的,还进行了多项模型试验,其试验项目之多、历时之长、涉及试验单位之广,以往很少船舶有此先例。

    随着一个个疑难问题的解决,船舶性能逐渐改善,张炳炎和设计组成员终于取得了“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总体设计的成功。最终的设计方案解决了抗台风标准、耐波性、安全性、适航性、振动、定位、电磁兼容、水声电源、水文气象和直升机舰载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1979年10月,13000吨级的“向阳红10号”交船。随后,这艘船加入了远洋考察行列,在南极考察中,战胜了南极特大气旋和强台风的袭击,安全航行近万里,高速建成“长城站”,完成南大洋科学考察,还多次圆满地完成了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和通讯卫星发射试验任务。

张炳炎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试航时留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80年,“向阳红10号”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它又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工作实践中,张炳炎以超乎常人的胆略、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难的工程。他还主持或参与研究设计了我国首次新开发的多款大型舰船,包括我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世界上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等,创造了中国舰船研制的多项第一。

    参考文献:

    [1]张毅.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 张炳炎传[M].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胡友聪.烈性浓情撼大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J].中国船检.2001 .(09).

    [3]章智忠,孙海山.张炳炎的造船情结[J].人才开发.1998 (12).

    [4]李哲,碧海行舟勤为帆[J].今日科苑.2012 (1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张炳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舰船设计制造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