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青年人“挑大梁”,要不畏权威

2024-11-06   澎湃新闻   阅读量:289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躬耕教坛,培根铸魂。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是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等领域著名专家,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矿山建井工程科技研发及教学管理工作。打造一流的人才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陈湘生有自己的“秘诀”。“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尽我最大的努力,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我想我就满足了,我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搭建大平台,才能吸引人才”

    2004年陈湘生与深圳大学结缘,受聘为土木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18年他在深圳大学组建了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2019年成为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土交院”)的新“掌门人”。

    陈湘生领衔组建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UPA),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支持深圳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做引领性的研究,做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他对学院发展的期待。

    “我们面向国家需求开辟新战场,做原来别人没有做的,并引领这个领域的方向,代表这个领域国家的最高水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以广博的胸怀引才聚才用才,构建新时代的研究模式。这样,人才就来了,整个团队就起来了。”

    他带领学院参与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获批1个国家工程中心,牵头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获“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孙晓辉2018年从美国回来,加盟深大之初正在为研究方向选择感到迷茫。陈湘生鼓励他聚焦一个土木工程未来的方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岩土工程),“你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最紧迫的实际问题。要从机理、技术、工艺、装备多个方面a形成闭环式研究,让研究成果落地,为工程实践服务,要切切实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陈湘生的支持下,孙晓辉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聚焦破解“处理处置各大城市巨量工程废弃泥浆渣土”这一难题,其技术应用成果斩获国际大奖。

    “要不畏权威,多学习、多思辩”

    青年教师夏长青一直记得陈湘生这样的鼓励“要不畏权威,多学习、多思辩”。

    为了帮助他们理清申报项目的研究思路,陈湘生经常会与这帮年轻人讨论到深夜,有时也会辩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服谁。

    他给每位青年人“挑大梁”的机会。青年教师的研究“抓手”就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工程项目。

    他希望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工程来培养青年领军人才。

    在加盟深圳大学之初,陈湘生从国铁经规院聘请青年工程师费建波并全力支持费建波在西南高原直接参与极端环境极端气候铁道工程建设的科技难题攻关。费建波不辱使命、不负时代,突破山岭隧道工程韧性提升、边坡灾变机理与防控等科技难题,并在今年通过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资助评审。

    陈湘生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学院的人才团队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教师的专业方向从岩土、隧道、地下,到道路、海洋、桥梁、感知与人工智能等,百花齐放。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

    这五年,土交院的发展十分亮眼。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达19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等十余项,收获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大土木学科在全国高校的排位也从前20%提升至前6%。

    “培养新土木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陈湘生认为,学院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其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算起来68岁的陈湘生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还不到6年。他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做了19年的技术研究,在深圳地铁干了19年的工程师,以往的工作经历让他认识到了社会需求与教育脱节的问题。

    “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深大,我能不能做一些探索?”这也是陈湘生选择深大的重要原因。

    “教师三尺讲台,下面坐着学生,这是过去传统的教育范式。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变,我们的教学范式也要改变。”

    陈湘生理解的教育是共同成长式的。老师要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背后的机理,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育是互动式的,老师要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渴望的火花。

    陈湘生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程哲学”虚实融合情景式教学范式,创建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在这一理念下,土木建造的过程转变为可视化的教学场景,在数字化、多媒体、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传统书本上公式的推演、抽象的原理可以“动起来”“活起来”。

    “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难度很大,相应的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后,‘沉浸式’、情景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极大地缩短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腾出来”的时间做什么?

    “走出去”到施工现场去。

    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到香港北部都会区、深中通道、深江铁路、深汕铁路、川藏铁路……看“大国重器”的建造,看在艰苦环境下作业的工人,看施工中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看工程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这般的“触景生情”亦是一堂“思政课”。

    “这样我们可以把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思政。学生就像树木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去生长,哲学思辨的能力培养也会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历史感的人。”

    “请进来”把企业单位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请来授课。

    土交院在本研阶段均实行“双导师”制度,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学院已与包括顺丰、腾讯、中建科工在内的超过10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当前,土木工程学科正在经历第四次飞跃。“数字化+人工智能+各类感知+相关学科”的跨界赋能造就新一代数智土木工程。为更好地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陈湘生开拓“智能土木工程”技术,推动传统土木工程向数智土木工程转型,新增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两个本科专业。学院新增两个“院士班”。陈湘生亲自担任“国际工程创新班”班主任。

    “我们正在迎来数智土木工程新时代,学院将着力培养‘新土木人’。他们将是精于实操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科学人才,以及引领产业变革的工程引领人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陈老头,做你的学生很幸福!”

    心怀国之大者,也常怀仁爱与温柔。“陈导”“陈院士”“陈老头”都是学生们对陈湘生的日常称呼。陈湘生最喜欢的是“陈老头”。

    “陈老头”对学生培养有自己的见解。“我不期望所有学生都成为院长、教授、工程师或管理者,我不要求学生信仰我的学术观点,或者支持我的理论。我希望他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慈爱之心。”

    他认为,教育要以德育人,教育者要有仁心大爱。求学路上,淮南矿院、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恩师们的言传身教是他的榜样。

    “成为黄大年式的好老师”是他给自己立下的目标。

    陈湘生有句口头禅“学生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学生们的科研进展他会记得,学生们的困难他会惦念,给学生的毕业信他会手写。他自己经常忙得只顾得上吃泡面,却总是嘱咐学生们要好好吃饭。

    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再忙也不放松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每年春节他都会自己准备红包慰问留校同学。他常说,“不能让经济问题成为学习的困扰。”一边谋划着学院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一边个人默默资助学生十余位。

    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就业,要求学院绘制一张“巨表”,详细掌握和跟进毕业班同学的就业情况。招聘会上,他带着学生一家一家跑招聘,向企业推介优秀的毕业生,有时更会直接“出手相助”一对一帮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工作岗位。今年土交院就有超过30名学生在香港就业。

    “陈老头,做你的学生很幸福!”这是学生们最想对陈湘生说的话。

    本报综合报道

    文图素材来源深圳大学

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地铁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