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杨凤田院士仍然工作在航空事业一线。
10月26日,全省科技大会上,83岁的杨凤田院士获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表彰他为辽宁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的贡献。
杨凤田,我国著名航空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6月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曾任歼-8多个型号飞机总设计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是我国电动、氢能新能源飞机研发的先行者。
如果梦想有颜色,对于杨凤田来说,那一定是天空蓝。
从大学毕业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工作开始,杨凤田已经在航空事业一线奋战了60年。
耄耋之年的杨凤田现在耳不聋、背不弓,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记忆力很强,每天坚持6小时以上的工作,一直战斗在新能源飞机研发和通航产业推广的第一线。
创新,一直在路上
走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正门不远处的升旗广场上,停放着一架歼-8Ⅱ飞机,这架飞机正是当年杨凤田参与研制的首批飞机。
杨凤田大学时的研究方向是飞机发动机,工作后,他被分配到飞机总体设计室,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协调工作。这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经常苦恼的“专业不对口”。
怎么办?杨凤田也有过调走的念头,然而,他又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于是,他开始自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知识,还翻译了一本俄文版《现代飞机燃油系统》。随着基本功的提升,他逐渐对飞机总体设计产生了兴趣,并参与了歼-8的设计研制。
歼-8Ⅱ型飞机有着“空中美男子”之称。研制歼-8Ⅱ期间,杨凤田先后担任总体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型号总设计师助理,型号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顾诵芬。这些也为他日后独立主持飞机型号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资深军事迷依旧记得,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中出现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加受油楔队”,他们准确无误地通过了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兵续航能力的增强。空中梯队中的受油机,就是由杨凤田主持研制的。
1988年,空中加油工程立项。按照项目要求,用轰炸机改成空中加油机,自行研制空中加油吊舱,用歼-8Ⅱ型飞机改成空中受油机。杨凤田受命担任型号常务副总设计师,主持飞机研制工作,在缺乏技术资料、国外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他以“经济、可靠、实用”为原则,开始了创新突破之路。
加油过程是在空中进行的,加受油设备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加油时两机相距15米,会不会相撞?受油机安装受油探管后,对飞机的结构、强度和气动力有没有影响?发动机会停车吗?加油过程中是否会因漏油而着火……一个个谜题等待着杨凤田带领团队去破解。
因为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新建很多试验设施去按部就班地研制。杨凤田带领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困难去做验证试验。
“型号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无论是技术攻关现场还是试飞现场,总能看到杨凤田的身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曾这样评价杨凤田:“他对此项国内毫无基础,国外又对我严加封锁的技术,毫不畏惧,临危受命为常务副总设计师……他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使歼-8Ⅱ型飞机在两年内实现了空中受油能力。”
由于歼-8Ⅱ型飞机受油技术的成功,受油技术又推广到了国产的其他机型上。
此外,杨凤田还成功地领导研制了歼8H型飞机、歼8F型飞机,前者使中国的战斗机第一次具备了下视进攻能力,后者使中国的战斗机第一次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双目标攻击能力。
2007年,在战斗机设计一线拼搏了43年的杨凤田获得了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国,燃起航空梦
杨凤田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1941年6月,他出生在锦州市义县稍户营子镇铁河嘴子屯。
铁河嘴子是锦州医巫闾山北麓的一个小山村,杨凤田的祖辈从河北闯关东来到辽宁,辗转定居在这里。
“解放后,我家分得了两间半正房、四间厢房、30多亩土地,从此结束了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生活。”杨凤田说。
翻身不忘共产党,父母先后送杨凤田几个哥哥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8年春,杨凤田进入了屯子中心的初小学校学习。
“初小一年级的某一天,我们正在学校操场列队唱歌。此时,村外县道有解放军正在行军。突然,从县城方向飞来像鸟一样的东西,向我们村子扫射、扔炸弹。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飞机……”杨凤田回忆道。
这是杨凤田第一次见到飞机,而当年的他更想不到,他的人生都与飞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1959年8月初,杨凤田怀着航空报国的浓厚情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校位于哈尔滨,以下简称“哈军工”),在空军工程系飞机科学习。
196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也就是今天的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由军人变成了一名军工科研人员。
“我的工作阶段,概括来说,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和主持了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第二件事是当了一回高校校长;第三件事是创建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主持了我国通用航空新能源电动飞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杨凤田说,自己出生在旧社会,亲身经历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他来说,爱党、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杨凤田从一个农民子弟成长为飞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我的一切交给党。”回顾自己的经历,杨凤田感慨良多。“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
育人,崇学传薪火
走在辽宁通航研究院的大楼里,杨凤田遇到年轻人,总是面带和蔼的笑容,十分热情地问寒问暖,询问在忙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如果有人回答遇到了什么困惑,他就会耐心地提供建议。
然而,如此随和的院士,也有发火的时候。那是杨凤田刚刚就任沈航校长的时候。
为推进学校发展,2010年3月刚刚更名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始寻找相关专业的院士来担任校长,并向杨凤田发出邀请。
杨凤田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然而,一向支持他的爱人却极力反对:“你都70岁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又没办学校经验,千万别去。”孩子也同意妈妈的意见。
杨凤田何尝不理解家人的担忧,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决定。
2010年6月18日,年近古稀的杨凤田成了沈航校长。干就要干好!在表态发言中,他提出,“争取把沈航办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
新学期开学不久,杨凤田通过抽查听课和现场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认真,下课后没人管,很多学生去泡网吧。有媒体还对学校附近的网吧暗访,进行了曝光。
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杨凤田这一次真的发怒了。
认真思考后,他提出了两项措施:一是把单一学分制变成双轨制。学生除了毕业时必须达到要求的学分外,还实行升、留(降)级制度。二是把一年级新生分成小班,实行“小班制”。每个小班配一名导师、一个专用教室,学生没课时都要到小班学习。学生由导师和年级辅导员共同管理,并强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回想此事,杨凤田依旧动情:“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来之不易,国家为此投入很大;家长为了孩子升入大学,在经济、精力上付出很多;学生们十余年寒窗苦读,才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不能松懈。因此,沈航学子必须自强自立,学好本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报答父母,也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杨凤田还在航空有关厂、所建立了实践基地,与有关单位联办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学院、动力学院、民航学院等,学生第四年到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进行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在杨凤田的主导下,学校集中建成了“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他还先后建立了沈阳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辽宁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用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通用航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此外,他还为贫困学子建立幸福基金;推动学校获批硕士推免权;悉心传授自己在飞机型号研制中的宝贵经验……
7年多的校长生涯,3万余名学生,面貌焕然一新的沈航,杨凤田用实际行动让老一辈航空人的精神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在卸任校长后,他依旧努力推动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本硕博贯通培养。
在带领团队过程中,杨凤田更是以身作则,全力托举年轻人成长。无论是在战斗机还是通航飞机研究过程中,他从不吝惜给年轻人机会,并经常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孩子,不要有心理包袱,放手干,出了问题我负责。”
王明阳是沈航2011届毕业生,毕业后被杨凤田留在辽宁通航研究院工作。
在一次讨论中,王明阳提出能否把双座增程飞机改成水上飞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凤田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支持他牵头研发一款双座水上飞机。
“他很聪明能干,不仅能设计、动手制造飞机,还学会了驾驶飞机。他还可以进步更快些!”杨凤田说。
如今的王明阳已经是辽宁通航研究院副院长。水上飞机也开始在甘肃刘家峡风景区应用。
多年来,杨凤田培养了一支既能设计、制造、试验,也能适航取证的队伍。这是我国通用航空业新能源飞机领域的唯一队伍,为通用航空进入电动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古稀再追梦
在沈航的北区,有一幢特殊的大楼,楼北侧有可以进出飞机的大门,中间大厅装有吊车,楼西侧专门修建了一条用于飞机试滑的滑行道,这里就是辽宁通航研究院。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
主持完成多型战斗机的研制、成为院士,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几乎从零开始研究新能源通航飞机?
“研发通用飞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杨凤田说。
杨凤田的通航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他在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设计室主任期间,就曾组织有关人员设计过“沈阳农林”飞机。200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后,他获得了一笔科研基金,这重新燃起了他的通航梦。
“得用这笔钱为国家做点事。”经过深思熟虑,杨凤田决定,将这笔经费用于研制小型通用飞机。
研发传统油基通用飞机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后面,受电动汽车的启发,杨凤田决定“变道超车”,研发轻型电动飞机。
根据研发需要,杨凤田集聚了一批来自各方面的人才,组建了研发团队,并在沈航成立了“通用航空实验室”。不久后,他提出建议:依托辽宁优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通用航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创建辽宁通航研究院,采用“产学研”的模式,推动我国的通用航空迈入领先水平。
2011年,这一年杨凤田正值古稀之年,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辽宁通航研究院成立。
“不想,永远是零,想,可能是零,也可能是成功。”杨凤田说。
事是想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
古稀再追梦,杨凤田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新能源通航飞机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型号研制,攻克了一批电动飞机设计、制造、关键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航空锂电池、电推进系统、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技术的发展,相关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杨凤田带领和推动下,辽宁通航研究院先后成功研发了两型小型电动无人机,一型双座燃料电池飞机。有三款双座电动飞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在研的四座电动飞机正在取型号合格证。四座水上电动飞机试验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试验机均已成功首飞。新能源通用航空系列飞机实现谱系化发展。
多位院士一致认为:“杨凤田院士主持研制的双座电动飞机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环保,发展潜力大。”
在通航研究院的研发车间,“重实干 促振兴”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如今,辽宁通航研究院正与沈阳市合力推动电动飞机的生产产业化,为振兴发展助力。
不久前举办的辽宁省航空产业发展大会,让杨凤田很是振奋。辽宁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航空产业基础扎实、实力雄厚。他相信,辽宁的通航产业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记者手记
“80后”,正年轻!
歌德曾说,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对于杨凤田来说,正是如此,工作时光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在电动飞机取得成果后,他又开始了发展氢能飞机新的创新征程,因为氢作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载体,能为支线及远程航空等大型飞机提供能量。
抢抓机遇,他率领团队,自筹经费,研制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试验机。如今,他还在为此继续奋斗。
“要敢想、敢干、敢创新。看来完不成的工作你完成了,那才是本事。”83岁的院士用他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生80,正年轻。
杨凤田喜欢打桥牌,因为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但是只喜欢和年轻人打,因为他们思维活跃。”
相比于天赋,他更相信坚持的力量。
“我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就在于坚持。”杨凤田从大学时开始体育锻炼,工作后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晨起走步,很多创新点子、发言的大纲,都是在走步中形成的。如今,他还每天坚持做一套八段锦。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学习。在哈军工时的笔记,字迹工整,记录精细,一直很好地保存在一个木箱中。这也成为对两个女儿的言传身教,她们都从事了与航空有关的工作。他大学时学的是俄语,为了看懂有关英文资料,又自学了英语,并能做到笔译。杨凤田说,“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口语不太行!”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于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永不言败、迎难而上。
“我虽然已加入‘80后’,但身体、精力尚好,我将继续为通航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杨凤田说。
向干劲十足的“80后”致敬!
(辽宁日报 记者 关艳玲 摄影 记者 杨靖岫)
责任编辑:冯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