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揭秘:澳星一波三折的发射过程丨王永志

2024-11-0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588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长征二号F(简称“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长二F火箭是我国的明星“火箭”,它以卓越的性能和100%的成功率,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坚实基石。

    而在长二F火箭之前,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并没有那么高——长二F的“前辈”长征二号E(俗称“长二捆”)发射“澳星”的过程就一波三折……

    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运载能力出现短缺。当时在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工作的黄作义研究员找到航天一院院长王永志,提出研究设计长征二号丙(简称“长二丙”)的第一级并联助推器(俗称捆绑式),也就是“长二捆”,可以承揽美国休斯公司需要发射的卫星。

    王永志听了非常高兴。他早就有研制捆绑式大推力火箭的想法,但国内没这个需求。“这回可有机会了。”

    于是,王永志让黄作义拿着3张草图去美国了解情况。

“长二捆”草图

来源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黄作义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休斯公司很愿意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卫星。不过,合同条件是苛刻的。美国休斯公司要求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就终止合同,而且要赔偿100万美元。

    有人劝王永志说,如果钱花了没搞成,会影响到国家声望,到时候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王永志说:“干!”他顶着压力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

    1988年11月1日,中美双方签订了合同。但留给王永志的时间只剩下18个月——正常情况下研制一枚大型并联式火箭至少需要4—5年。

    在这18个月里,科研人员日夜兼程,顽强拼搏,他们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4套共计44万张图纸的设计工作,用12个月建起了地下深10米、地上高51米的大型火箭振动试验塔,用14个月建起了直径14米、重400吨、承载能力1000吨的大型发射台……

    当然,只是加班加点也不能保证按期完成,科研人员优化了研制流程,去掉繁琐环节,把研制程序大大简化。

    终于!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来了个完美的“亮相”。北京时间9时40分,新研制的“长二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地将一颗“澳星-B”的模拟星和搭载卫星“BADR-A”送入轨道。

1990年首次发射前

“长二捆”总指挥王永志在西昌发射场留影

来源丨航天档案馆

    发射试验成功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发射了。但第一个波折来了。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胜券在握,全国观众也都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对“澳星B1”发射的直播。美方公司也准备好了发射成功的致辞。然而现场的情况却将这份信心瞬间击碎。

    因为就在火箭点火几秒后,发动机出现故障,不得不紧急关机,发射中止。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这一刻,失利的阴霾笼罩在每个人心头。